最后要讲的唐朝的高道是杜光庭,他生活在唐朝这座大厦倾覆的时代,同时也是道教走向衰落的时代,正是由于他的存在和努力,保存下了大量的珍贵典籍,为后世重修道藏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他同样也是一位山中宰相。
姓名:杜光庭,字宾圣
籍贯:处州(浙江)?
出生时间:850年
去世时间:933年
主要成就:三洞藏的编修,修编斋醮科仪
主要着作:《历代崇道记》《广成集》《道门科范大全集》《道德真经广圣义》《太上洞渊神咒经》《金箓斋忏方仪》《洞天福地记》……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的“道门领袖”,道教理论大家,是唐宋道教的理论转型关键的节点人物,在道教的哲学、思想、炼养、斋仪、神仙等方面有很全面的总结研究,可以说是上承唐朝道教的重玄思想、心性论思想,下启清静之心修道的先河,特别是推动了神仙思想的入世,引导着心境转向精神超越的追求,把追求长生不死转向了对生命本身的精神超越的追求上,可以说是他开启了宋元的道教,为内丹心性学的体系化提供了理论和思路。
杜光庭还是一位迷一般的道士,《新唐书》《旧唐书》《旧五代史》中都没有立传,《十国春秋》说他“为人性简而气清,量宽而识远”。在道书、野史等诸多记载中就有杜光庭各种版本的生平、事迹,但差异就多了,比如他的籍贯上打了问号,原因是他的籍贯就有六七种以上,处州、缙云、长安、天台、括苍等等,简单考证一番,他的老家是处州缙云县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这里还要再啰嗦几句,研究杜光庭思想的学者并不少,也看了一些学者的文章,有些人还会提一句他没有入新、旧唐书和《新五代史》,有些人干脆就不会提,然后想当然的说杜光庭没有入正史,想来这些学者都没有亲自考证一下,人云亦云而已。您想啊至少还有一部《旧五代史》啊,最早如此说的人为什么没有提它,意思明显是说只是这三部史书没有为杜光庭立传罢了。
此外,在《五代史补》《十国春秋》等史书也有杜光庭的记载。当然了,有些道友可能会翻翻《旧五代史》的目录,然后很是理直气壮地说:“的确没有啊,你怎么说有?”
请打开《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六,门下侍郎参知政事监修国史薛居正编的“僭伪列传第三”,里面是有一段关于杜光庭的记载的,当然在其他正史中,并不是没有他的记载,只不过是没有单独立传罢了。
和前面讲过的高道们一样,杜光庭从小就聪明好学,七岁时就“博极群书”,神仙书、经史子集都是他喜欢读的,到十几岁时就“经籍备熟”。
据说有一位叫方干的诗人在缙云旅游的时候,偶遇了年仅七岁的杜光庭,估计是被小小的杜光庭的才华惊到了,或许他还懂点麻衣神相之类的,说杜光庭未来前途不可估量,真称得上是“宗庙中宝玉大圭”。事后证实,方干还是很有水平的,相人之术还是极准的,当时并不是为了奉承才夸奖孩子的。
晚唐的动荡大家都知道了,年轻的杜光庭立志成为像姚崇、宋璟那样的贤相,这样就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在867年,18岁的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当时他参加的是九经举。
关于唐朝的科举前面简单讲过几句,九经举考的是九部儒家经典,包括礼记、左氏春秋、周易、尚书等,由此可见,杜光庭少时攻读儒学时还是下过不少功夫的。
传说杜光庭在考试的时候文思泉涌,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可惜没被录取。事后,据他自己分析落第的原因肯定不是自己文采不好,而是受了非常不公正的待遇,要不然也不会“奋然入道”。“奋然”这个词总感觉有点问题,好像用“愤然”更合适,总之杜光庭知道自己没考上公务员干脆就去了天台山,拜在了应夷节的门下学道。
应夷节小时候也是个神童,十三岁就当了职业道士,不但学过正一法术,还修了上清道法,在天台山修真五十多年,总体上应该把他归到上清一脉,所以杜光庭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上清道士。
师傅是兼修上清和正一道法的,杜光庭自然也不例外,两教道法兼修,很快就有名气。国家将乱,道教也不能独善,所以面对当时“几将废坠”的道法科仪,杜光庭立要志光大道门传承。于是他便跟随师傅潜心修习,广涉各派经书,“遂考真伪,条列始末”,更是把上清和正一经法融会贯通,这些都成为日后他编写《三洞藏》的基础。
由于师傅是名道,自己又好学,还经常下山进行江湖历练,弘扬道法,所以杜光庭名气是越来越大,终于,“僖宗临御,光庭始充麟德文章应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事情发生在唐僖宗即位的874年,僖宗前面提到过他,不多讲了,临御就是刚当皇帝开始治国理政了。国家乱了,新任的皇帝急需人才,于是就启用了郑畋。关于郑畋就不多讲,与本书关系不大。郑畋极善写奏书,所以很欣赏善写文章的杜光庭,这才向皇帝举荐杜光庭,说他“工词章翰墨之学”,一定会成为您的得力助手的。
僖宗先看了看杜光庭写的文章,嗯,感觉还不错,就派人把他诏来面试,嗯,的确是位有真本事的高道,于是龙颜大悦,当即就封他当了“道门领袖”,让他跟随在身边,可见对他还是很重视的。
转眼一年多,杜光庭在这段时间,利用身份便利广泛官方收藏的经书,重点对涉及斋醮科仪方面的部分加以整理,读书笔记不知道写了几摞纸。也是在这时期,他开始了《历代崇道记》的创作,希望通过对以前帝王崇信道教的实例,告诉皇帝道教是可以为皇朝提供帮助的,可以教化百姓、安定社会,您得学学皇帝前辈们“扶宗立教”,把道教发扬光大,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据记载,876年和877年,杜光庭还曾两次来到蜀地访道,879年又去了趟湖北,出行的主要原因是道教一路在下坡路上有狂奔的趋势,道经更是毁损严重,这些都让杜光庭着急上火,所以他才数次远行收集各地的道经,然后加以刊正,可谓用心良苦。对了,他还特别喜欢和各地的老人们闲聊,特别是老道士,总能从他们嘴里听到很多珍贵的信息,还能收集大量的奇闻轶事。
不久,黄巢起义,眼看兵荒马乱的,880年僖宗逃出长安直奔成都而去,杜光庭也跟随一路来到成都。
在成都期间,僖宗除了派兵去打黄巢,想着收复失地以外,同时还大修道场,希望能得到太上老君他老人家的庇护,保佑李家的天下能多挺几年,估计这位管太监叫爸爸的逃跑皇帝对大唐的未来也没什么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