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道门硕儒张宇初 上(2 / 2)

下面主要通过《岘泉集》粗略地讲一讲张宇初的道学思想,总结起来就是以天人一致的宇宙观为基础,以老子的虚无思想为核心,“贯综三氏,融为一途”,主要分享一下他对道、心、性三个方面的理解。

张宇初生活在三教融合的呼声最高的时代,当然主要是在道教界,佛儒可没什么强烈的需求。对于道教来说,只有三教融合,才能改变现状,这也是涉及道教生存的话题,特别是宋、明儒学思想的巨大发展转型期,原来是选修课的儒经、佛经成了必修课,炼丹养性都得蕴含禅理,再加点忠孝伦常当作引子或辅药。作为道教界两大龙头之一的龙虎山的带头大哥,张宇初自然不能违背这种大势,就算他从小聪明,过目不忘,也很辛苦的,真有点同情他。

经过唐代的重玄,宋儒的理、气思想的加入以后,特别是张载以气言道、二程以理言道、朱熹进一步把道升级为客观精神体,陆九渊也不示弱,说道在心中,是主观精神体,总之江湖上都在研究道、解释道,按理说这是好事,道家也说万物均可以纳入道中嘛,这正好是一个证明。可是,这样一来大家对道反而更难理解了,本来就是个虚、无的,形而上的东西,再经过这些大人物加上了各种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解释,别说升斗小民了,就连学历低点的道士都一脸懵。

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张宇初出手了,对道的研究进行了回归本源的试探,重新用老庄的思想来解释道。

系统地理论就不多讲了,咱水平有限,这里也不是搞学术研究的,简单讲几句,核心的内容道友们了解一下就好。比如他说:“夫天地之大,以太虚为体”,所以道就是“虚无恬淡,寂寞无为,乃吾道之本”,熟悉庄子的道友应该看得出来,这本来就是庄子的思想。至于太虚,他依然用庄子的“唯道集虚”来解释:“道集则神凝,神凝则气化,气化则与太虚同体”。另外,老子说过:“冲道,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张宇初说“冲犹虚也”,这就把太虚和道,老子、庄子的道等同起来,简单的数学公式:道=冲道=太虚,这就是张宇初对道的回归本源。

气也好,太虚也好,本就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都是无形的,而又和有形的宇宙万物有体用关系,有生成关系,当然这种关系是必需的。仅仅用虚实、有无来解释道还远远不够,还要加入了张载他们的儒学思想,然后还要把握好方向盘最终要回归于宗教,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有人,哦是有神在操控的,这才算成功。张宇初在《岘泉集》中说“宰制之神亦无方”,明确肯定了鬼神才是造化的主宰,否则加入了儒学的道教也就不是道教了。

当然了,这是在哲学层次上解释道,总之就是形而上,不如一个东西摆在那好理解。说你看到一切都是道,道存在一切之中,自然也包括宋儒所说的理,“所谓道也,理也”,至于心性,当然也不能丢下,“性禀于命,理具于性,心统之,之谓道”,这也算是顺应理学强势的一种表现吧。

当唐代重玄思想者提出“无心之心”时,佛教界紧随道说心就是一切,什么万法唯心、心为法本。发展到宋朝,先是二程说主体的心和本体的理一致,张载则表示你们说的不对,因为心是没有本体性质的。等到朱熹和陆九渊时,翻过来又说心可以认识主体,当然,朱熹和陆九渊对心的认识也有不同,二人互相不服。

总之,这种唯心的东西本来就是公说公的,婆说婆的,只要能来一通解释,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了,当然能把别人说晕了更好。

张宇初非常尊重邵雍,他的那套先天理论的确令人仰止,张宇初认为先天之学就是心法,这个切入点完美地把儒、道结合了起来:心=太极。

太极是什么,当然就是道了,所以,加上道以后,公式就变成了:心=太极=道。等号的含义小学生都知道,这三个东东可以互相为代表嘛。另外,张宇初对心的认识和陆九渊是一致的,他赞成理在心中,心就是理的观点,心才是本体,宇宙万物化归于心,也就是说心才是世界的本源,这也很道教,符合他是道教大哥大的身份。

既然张宇初说道是虚的,而道=太极=道,简单的数学关系式可以推导出心也是虚的,没毛病吧。当然,这里不是说虚心这个词,而是为了把心的本体和虚的本体二者关联起来,玄之又玄才是道嘛。

接下来是关于性的话题,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人在讨论。当然不要误解,这里不是指两性的那个性,虽然这也是个古老的话题。唐宋以来,各家对性的理解有很大的发展,呈百家齐放之势。比如道家指本性,真我,佛教则讲佛性、觉悟,而儒家则说先天本性,仁义之性。各家内部,也有不同的理解,如理学家总是说穷理尽性,至于二程、张载、朱熹、陆九渊对性的解释则更有侧重。

张宇初同样也是在广泛吸收不同门派的思想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思维体系来理解性,而他的基础是孟子的性善论。

关于人性的善恶,道友们都知道,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则说人性本恶,后世拥趸们互不服气,吵了千年,这里不掺和了。张宇初的心性是阳光的,所以他说:“人性无不善”,这是天然的,本能的。至于那些出现的坏蛋,是因为被后天的欲望、情愫这类坏东西污染了。而且他说,如果能得到净化,这些污染还是有机会去除的,坏人就可以再变回好人。甚至这一思想,他把人的本性善叫做天命之性,是天生的,而把坏的、恶的那些东西叫做气质之性。由于人们不明白这些,不知道天理和人欲的区别,也就不知道怎么尽心,更不懂得如何尽性,这显然又受到了张载的影响。

对于道家来说,如果不能尽性,就意味着被外物所污染,会被欲念蒙蔽,这样当然不可能达到至虚至灵、至清至明的境界。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本性的善没有被污染,这就是先天具有的尽性状态。

尽心而知性以后就是知天了,也就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时有点一通百通的境界,从物性到己性,从身外之天到身内之天都通了。童真、本我,和前面讲到过的筑基的目标是一致的,是一种去除后天的影响,返还先天的状态。张宇初也没有忽视用儒家的思维来解释这一逆而成仙的思路,具体的方法就是:观物知性,摒弃凡人的名禄,回归自然本性,接着只要努力践行就可以了。

以上,就是张宇初建立起来的一套心性修炼的理论,不得不说,对于融合儒家的思想,完善天师世家的哲学思想上,张宇初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所以后人评价他“承传老庄,穷究天人”,相当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