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刚也不心虚:“政企分离就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去行政化,企业只管挣钱,政府只管花钱,政府不插手企业的具体经营行为,只要宏观上掌控让企业别走歪了路就行。”
袁增可沉思了一会:“这倒是好事。”
樊义山也说了一句:“确实是好事。”
吴以仁问了一句:“行得通嘛?”
郝刚说:“照着海川酒厂走呗。”
袁增可和樊义山都点点头,试试吧。
这两人都是负责全面工作的,整天事里事外忙得焦头烂额,如果能把企业经营这块脱手,倒是可以减轻不少压力。
反正海川有先例在这儿,照猫画虎也不算困难。
“对了,李佳杰,你说的人才引进还没说完呢,接着说吧。”
袁增可想到了刚才在会议室没说完的事,现在桌上还是这几个人,边吃边办公也不是不行。
李家杰放下筷子,领导发话了,吃不饱也得忍着:“项目引进我就不说了,那个因事而异,我就说下合作引进。”
“合作引进需要有大学和培训机构的支持,海川没有自己的大学,所以人才引进得向清江和外地索求。”
李佳杰停了一下,等候袁增可的表态,一般这时候,袁增可是要插话的。
袁增可果然插话了:“咱们海川能办大学吗?”
“很困难,但是必须办,以后海川的发展没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机制是不行的。”樊义山也插了一句。
“咨询一下,海川要办大学需要什么条件。”袁增可也不知道是对谁说的话,这里面好像没人对这事负责。
樊义山没办法只好自己应承下来,没人负责就只能是他的事了。
郝刚插话了:“办大学是远水,海川的发展是近渴,大学的事先推动着,眼下先把人才培养机构给弄起来。”
袁增可看向他:“你是不是弄了个光华职业技术学校,就是为了这个考虑的?”
郝刚点点头,“人才不仅指高级人才,也包括基础人才,高级人才好办,不行就花钱买,只要利益给到位了,总会有人来的。但基础性人才就不能靠买了,这个量太大。”
郝刚搬着指头数着:“车工、焊工、宾馆服务员、汽车维修工、翻译、厨师等等这些都是海川需要的人才,外面能来一部分,但远远不能满足海川发展的需要,最终还是要靠我们海川自己挖掘潜力。”
袁增可关心地问:“我们能培养过来吗?”
郝刚无奈地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谁让我们底子薄呢,慢慢积累吧。”
“你那个学校怎么样了?现在能不能开班?”
郝刚为难地说:“领导,饭要一口口吃,怎么也得等房子盖起来才能招生吧。”
袁增可大手一挥:“等什么等,先拣急需的盖,人能进去了就开始招生,一边教学一边建设。”
郝刚犹豫着说:“那也不行啊,师资、设备都还没影呢。”
袁增可转向樊义山:“老樊,这事你上点心,一切手续从简,特事特办,先把培训做起来。”
没等樊义山答应,郝刚又提条件了:“领导,联盟那边有些人想过来当教师,你看能不能出面把这事办了。”
“什么人?”袁增可问道。
“专家。”郝刚回答。
“把资料拿过来给我看看。”
“好嘞。”郝刚答应得无比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