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7章 成败皆萧何(1 / 2)

我说过任何实物就怕对比,古董尤其如此。</P>

因为,所谓古董鉴定,其实就是对比。</P>

真的与假的比!</P>

老的与新的比!</P>

眼前的与馆藏的比!跟出土的比!跟所有你认为是真东西的比!</P>

甚至,同一件古董,自己跟自己比。</P>

而眼前这件册子,共计十七幅作品。</P>

我是先看了个大概,感觉属实了不得。</P>

然后再仔仔细细一幅一幅看下来,我就很快发现不对了。</P>

当然了,我这发现不对一来是因为我的眼力水平在这里。</P>

二来,其实是先入为主的心理起了作用。</P>

我拿到这册子之前就认定了这玩意是个假的,所以我在看东西的时候就不仅仅是鉴定它去的,而是在找破绽去的。</P>

所以,这破绽是很快就被我发现了。</P>

不过得先说一句真心话,这件册子做的真好!</P>

从做旧的级别来看,这册子虽未到绝品级,但也是精品+级别的了,一般鉴定师属实很难发现破绽的。</P>

为什么说这件册子是做的真好呢?那破绽又在哪里呢?</P>

说它做的好,一是临摹的好,完全掌握了八大的风格。</P>

但,又不拘泥于去抄那些市面上已经出现过的八大的画作,而是稍带创新。</P>

二是下足了本钱。</P>

笔墨材料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最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P>

这件册页共计十七幅,竟然其中五幅是真迹。</P>

而这五幅分别放在头尾和中间,起着心理上的引领和收尾的作用。</P>

我前面说过,真正的鉴定其实是一件非常耗精力的事情。</P>

因为你得调动你头脑里的很多知识和记忆,去搜寻,去对比。</P>

所以,鉴定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在书画鉴定上,做的越是逼真的书画,越是消耗精力。</P>

因此,这件册子做的好!</P>

好在假中有真,且非常好的把握住了鉴定者心理和精力的释放节奏。</P>

其一开始连续用了三幅真画,鉴定师在看一件大货时,肯定一上来就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么!</P>

而看的越仔细就越消耗精力。</P>

先让你连看三幅真迹,一来消耗你的精力,二来建立你的信心。</P>

接着就是假货了。</P>

别说这假货做旧者临摹的本身就很到位,就是有不到位的地方,前面连着消耗了你的精力,也必然让你的眼力有所下降的。</P>

中间又夹着一件真迹,而且最关键的是,末了那幅书法是真的。</P>

其实懂的人应该知道,书法比画更加的难以临摹。</P>

所以,市面上做假画的比做假书法的多的多。</P>

因此呢,我说这件册子做的好!</P>

好到,如果有人不信卖家甚至可以提出来,那就取样进行技术鉴定么!</P>

不过这件册子,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P>

五幅真迹,加上精心的布局设计,让鉴定者很难看出破绽。</P>

但,若有人看出这破绽了,那也是因为着五幅真迹的存在,才让这破绽更加的清晰了。</P>

我,就是如此。</P>

前面说了,鉴定就是对比。</P>

我是看完前面三幅真迹,是越看越奇怪,心想难不成这黄为仁给我唱了一出美人计?</P>

他这是拿好东西给我了?还是另有猫腻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