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水码头洗衣洗菜(1 / 2)

在南方江河边长大的孩子,谁没见过洗衣码头,看不到江河,家里附近总会有堰塘,水塘附近一般可以设两三个石头洗衣码头,农村比较普遍,全国各地都有,尤其2000年以前,在洗衣机没有横空出世的年代都是这样过来的,只不过城里基本上用上了洗衣机,广大的农村还是用上原始的洗衣服模式。哪怕高科技时代淘汰了太多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但水码头洗衣和洗菜依然在广大农村盛行,几千年来都不被淘汰,还是有原因的,方便实用。

就是近几年依然如此,米云近十年依然有机会回农村小住,能看到亲戚依然到水塘码头清洗衣服,用的还是传承几千年的手工洗衣服,农村人干活,身上衣服灰尘泥巴多,洗衣机没那么方便处理,传统洗衣模式依然盛行于广大的农村,可以在家里手洗完,去码头清洗衣服,带上一根传统的木棒槌就行,在水塘里清洗衣服,棒槌捶打衣服,米云小时候也有去过水码头和河边清洗衣服,只不过米云很少用到棒槌,妇人和老人喜欢用棒槌敲打衣物,米云和母亲都不习惯用棒槌敲打衣物,米云二十岁之前都会帮母亲清洗衣服,米云大学毕业后才搬进城里常住,母亲在家洗完衣服,就让米云去水塘清洗衣物,这也是假期米云常干的活,家里农活确实干的少。

农村都有固定的洗衣埠头,可能是一块青石板,可能是一个水泥台阶。说是洗衣埠,其实它承载了白天洗蔬菜荤菜,黑夜里洗澡的多种功用。一排数个,本村或邻村大媳妇小姑娘,一边洗衣,一边闲聊。有论家长里短的,有论他人私生活,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有时讲得满脸羞红。洗菜的时候会引来不少鱼虾,用簸箕还能抓到几条鱼,米云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或者用丝网的鱼篓捕小鱼小虾,一天收三次,可以收获十斤左右的小鱼小虾。

炎热的夏天,人们在洗衣埠头浣洗衣服,我们小男孩,光着屁股,在浅水区,或闷水、或抓江蟹、或比谁把河卵石往下游扔得远。农村的水塘就是小孩子的乐园,可以钓鱼和游泳,还能钓蛙,钓蛇,摸鱼,摸螺蛳和蚌壳,干各种改善生活的事,米云记得小时候的蚌壳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一个蚌壳就有现在的一个小碗大小 ,比现在的生蚝大三四倍。

水码头洗衣洗菜为么受广大农村人民喜欢,不是没有原因的,水码头洗衣洗菜之所以受到广大农村人民的喜爱,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传统生活习惯?,一代代人的传承,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水边和河边洗衣服是一种自古以来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不仅因为其便利性,还因为这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生活方式,人们对此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

?在过去,农村的环境质量较高,水资源自然且清洁。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可以放心地在同一个池子里洗衣洗菜,而不用担心卫生问题。此外,水多为流动的活水,有利于自然的净化过程?。

?农村居民对自己的种植物和自然资源有着深厚的信任。他们施用农家肥种植的蔬菜和水果,认为这些食物是安全和卫生的。因此,他们也信任用来洗衣洗菜的水资源?。

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时期,许多家庭没有更好的选择,因此只能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日常的生活活动。这种做法在当时是普遍接受的,也是无奈之举?。就是生活条件好了,传统文化和勤劳节俭的习惯也一下子没有改变过来,进城了就会立马改变,不可能跑去公园清洗衣服和洗菜,城里在家里厨房就能搞定一切。

很多村子还都比较封闭,一个村子就像是一个小型而完整地系统,这样说可能不好理解,那就以农村的水塘为例吧,那时候农村水塘里的水清澈见底,水里还有各种当地的鱼虾等动物,像是水体变色,水污染等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在个别地区,农民甚至直接饮用水塘里的水,米云生活第二个超十年的村子里一开始就是饮用池塘里浑浊的水,也是米云母亲花大力气请人过来打水井,硬是比其它地方打水井多下了几十根长五米的铁管下地,一口水井打的让人怀疑人生,最后用高压泵抽水,不知道那个抽水吃了多少年,左邻右舍都回到米云家来挑井水吃,不再愿意吃池塘里的水。

日常生活对水塘的依赖度很高,大家也不会刻意的去污染水塘,虽然在水塘里洗衣服,洗菜,淘米等行为也会对水塘里的水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但这些其实都在水塘自净能力所能承载的范围内,所以这些几乎都是可以忽略的。

人们自古以来就是依水而居,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农民不管是种地需要灌溉,还是院子里的小菜园需要浇水,基本上都会需要到水塘里担水,长此以往,农民就养成了依赖水塘的习惯。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洗衣多使用捣衣杵,又称捣衣砧,木质,形状和棒球棒相似,长约30厘米,靠捣衣杵打衣服时的力量,用水把污垢带出来。

因此我国古代洗衣服被称为“捣衣”。晋代曹毗的《夜听捣衣》就有记录。到了唐朝,关于“捣衣”的描述,广泛出现于文人骚客的诗句中,如李白《捣衣篇》:“晓吹筼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又《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因为捣衣是缝制寒衣的前奏,那秋夜里清脆的砧声最能触动思妇的情怀,所以“捣衣”成了诗人吟咏的母题。这种洗衣方式一直流传至上世纪,现在影视剧中仍然经常出现。

据说捣衣杵是住在水边的人们为洗衣方便发明的,而居住在离水较远地方的人们发明了搓衣板,洗衣用搓衣板,甩干衣服就是捣衣棍,就是现在用的棒槌,米云的家乡就叫棒槌。

对于洗衣最美的描述,莫过于“西施浣纱”了。美貌的西施在河边浣纱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了游水沉到河底,因此西施有“沉鱼”的代称,成为我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

草木灰成为最早的洗衣粉,人们在祭祀或烧烤活动时,偶然发现沾上一些物质的器物更容易清洗,进而寻找原因,发现了清洁衣物的奥秘。这种神奇的物质就是草木灰。

据记载,公元前600年,当时腓尼基人把山羊脂和草木灰混在一起造出了肥皂,腓尼基人发现了表面活性剂的优越性能,即能削弱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更好地渗入织物,分解污垢并让它漂浮到表面,直到最终被洗刷掉。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也发现了草木灰可以用作洗涤剂。《礼记·内则篇》说:“冠带垢,和灰清漱。”意思是系帽子的带子脏了,就和着草木灰洗。这是因为草木灰水和贝壳灰可以发生反应,产生强碱——氢氧化钾。

在这一时期,除了草木灰,人们还使用动物油、植物油、皂角,以及碱盐等混搭的方式清洗衣物。汉代时人们已经知道用天然石碱洗涤衣物了。金代时人们在石碱中加入淀粉、香料,制成锭状出售。明末时,北京有了专门出售人造香碱的铺子,其中“合香楼”“华汉冲”等一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还在销售盒装桃形、葫芦形玫瑰香碱。

皂角也是一种重要的洗涤用品,皂角学名皂荚,十分坚韧,捣碎可以用来洗涤衣物。南宋时都城临安(今杭州)街市上有一种橘子大小、用皂荚粉做成的圆团,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它的名字“肥皂团”。肥皂团放入水中,能发泡去污。后来,从西方传入的和它功效相似的洗涤剂,就也叫肥皂了。

回到洗衣服的主题,米云小时候最常见的场景就是这边有人在洗衣服洗鞋子,那边还有人刷洗菜刷马桶,同时还有人在淘米洗菜。没见过这个场面的城市人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因为这样看起来感觉很脏,不干净,但其实不然,用村里老人的话说叫不干不净,吃了没毛病。这样说其实不是瞎掰,据老人说那时候农民就这样过一辈子,祖祖辈辈也很少得大病,现在通了自来水反而有了漂白粉,真的很难说清楚到底哪个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