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李菁岚接触朝政(1 / 2)

李菁岚刚说出转运和兑运这句话后,脸色微变。</P>

这和她的人设不符啊。</P>

她的人设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后宅女子,不应该懂朝廷的政务。</P>

但陆伯舟和周进都被李菁岚的这句支运和兑运给吸引住了。</P>

没往深层考虑。</P>

陆伯舟忙问:“转运我知道,这个兑运是怎么说的?”</P>

转运法也叫支运法,就是产粮区的老百姓把粮食运到淮安,然后漕兵们再把物资转运到徐州,再由徐州往其他地方运,直到目的地。</P>

老百姓没有运输能力,只能是一个村子或者一个镇派多少百姓运粮食,耗时耗力不说,路上人吃马嚼的,损耗甚大。</P>

实际上是加重了百姓的负担。</P>

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朝廷有确定,凡是参与粮食运输的百姓可以免交粮税。</P>

如果交了粮税的百姓可以不参与运粮。</P>

但不管是交粮税还是参与运粮,对老百姓来讲都是负担。</P>

百姓一年到头都耽误在运粮的路上,严重影响农业生产。</P>

李菁岚组织了一下语言:“我想着,既然百姓们要往淮安大仓运粮,不如把粮食运至附近的卫所或者运至参与运粮的衙门。”</P>

“百姓们只管把粮运到卫所和衙门就不必再管剩余的事,由官方组织进行运输。”</P>

“夫君和周大哥都是懂农时耕作的,运粮的时候正好是农忙时节。这个时候去运粮,很影响农时。”</P>

“还有一点呢,就是漕船。漕船在运转时,需要空着船先去淮安等着。由淮安大仓分派拉粮。”</P>

“如果漕船在本地装上粮食,然后由官府或者卫所统一调度,可以直接由本地前往京师。”</P>

“这样的话,不需要空船去淮安……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P>

陆伯舟和周进对视一眼,发现对方的眼睛都亮了。</P>

然后两人都没有说话,在消化李菁岚的话。</P>

实际上,不管是转运还是兑运,李菁岚都是只知道个大概。</P>

她毕竟没有亲自治理过国家,只是处在纸上谈兵阶段。</P>

她所说的兑运法,实际上是前世周进提出来的。</P>

周进首先出声:“一会我写个条陈出来。”</P>

“我也写一份条陈,然后我们互相印证一下。”陆伯舟也说道。</P>

这种运输大事,不是说提个建议就立刻全国施行了。</P>

那才叫祸国殃民。</P>

提出建议后需要实地考察,然后再结合当地的事务围绕着这个建议开展全局统筹。</P>

结合漕运的运力,还要参考各州县的产粮,这个州县有多少漕船,能调多少漕兵。</P>

要不然你装几船粮食,我装几船粮食,大家互相都不知道。</P>

全局统筹后才可以慢慢施行。</P>

还得先试点,由点到面,然后慢慢铺向全国。</P>

有很多政策初衷是好的,就是因为一拍脑袋去实施,这个政策反而变成了祸国殃国的政策,不仅害苦百姓反而会害苦朝廷。</P>

接下来,陆伯舟和周进都在想事情,连筷子都不动了。</P>

李菁岚看到两人不动筷子,干脆让他们出去写东西去。</P>

周进没回自己家。</P>

直接住在陆伯舟的书房里,两人一人占据一个书桌开始奋笔疾书。</P>

这一写,直写到高大喜过来喊他们。</P>

“殿下,周编修,该去早朝了。”高大喜送来两份早饭。</P>

两人快速吃了早饭,又整理了仪容。</P>

这才去早朝。</P>

早朝开始的时候,李菁岚才起床。</P>

夜里给小潞王喂了两次奶,李菁岚也是困得很。</P>

吃完早饭,她把赵正义和卢升喊过来。</P>

听到让他们一起去淮安打听事情,赵正义浑身激动。</P>

自从高大喜来了后,他和卢升就无所事事。</P>

高大喜是个京城百事通,对官员很熟悉。</P>

而且又熟知宫中礼节。</P>

有高大喜在,赵正义有种被边缘化、他已无用的感觉。</P>

这会听到李菁岚要用他和卢升,怎能不激动?</P>

“我们一定帮王妃把事办好。”</P>

李菁岚轻声叮嘱着两人,“你们去淮安那边打着替王府开拓商路的幌子,比如罐头类的农产品,海上的海鲜,你们都可以打听一下,如果遇到咱们家合适的商路也可以做。但不能欺压百姓,也不能抢小商小贩的生意。”</P>

两人用心听了。</P>

李菁岚又说道:“你们出去后家里的事不能停下。虽然咱们陆记罐头店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百两银子,却是溪水村所有村民来钱的路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