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先皇(1 / 2)

第266章先皇

吴实不想绕什么弯子,他觉着也没有必要绕弯子。

镇国王若是真的做了那种事情,也绝对不会是不说出来的人,这是属于镇国王的骄傲,也是属于陈氏的骄傲。

吴实知道文人是什么样子的性格,尤其是一个真正的文人。

在他看到陈居的第一眼,他就明白了,无论陈居如今有什么样子的身份,但陈居最终的一个身份、最核心的一个身份,也是陈居唯一认可的身份就是“文人”。

所以吴实没有犹豫。

而陈居同样如此,在听到吴实直接询问了之后,他才大笑着道:“哈哈哈哈好好好,我以为商山四皓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如今一见,倒不是如此了。”

他微微拱手:“此乃天子之诏,但却并不是当今天子的诏书。”

他们又不是背后黑手身边最开始的人。

绣衣使者的杀伤力虽然没有达到后世锦衣卫那种“昨夜夫妻房中话,今日陛下案前语”的程度,但也是十分卖力。

在此事上,整个长安城的勋贵们都站在了同一个阵营。

吴实等人也被这话里面所蕴含着的意思震撼到了:“您的意思是,这诏书是.是高皇帝的诏书?”

陈居甚至邀请吴实可以前往官渡,去“拙身楼”中阅读书籍。

陈居苦笑一声:“不过是年轻时候留下的祸根罢了。”

太弟少师。

这一称呼还是当年刘邦为自己的父亲“刘太公”发明出来的,谁曾想到如今安在自己嫡长子的身上呢?

陈居点头:“此乃高皇帝遗诏。”

因为当年诸子几乎全都将自己的著作放入了拙身楼中,而陈氏这数百年的时间也不断的收集着书籍,当年始皇帝统一天下后,因为觉着有些书籍不适合留存,所以便一份收录在拙身楼中,一部分藏在皇宫里。

周术倒是最潇洒的一个:“不是小事?”

唐秉也是点头:“不知为何,我能够从镇国王的身上看到宁静的读书气,他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会做出那等权臣奸佞之事。”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官员是这样的任命的,商山四皓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四个人,那么太子少师到底是谁?亦或者他们都是少师?

更加令人惊奇的是,当今天子还独创出来了一个称呼“太弟少师”。

“若镇国王说的没错,那封诏书当真是高皇帝留下的话,那位本身应当也是知情的。”

是的,儒家这么多年来一直想要让孔子成为圣人,也唯有孔子成为圣人了他们才能够跟着这位圣人喝上一口汤。

如今汉室江山的书籍,多是从皇宫中拿到的。

但当第二个消息传出来的时候

所有人都沉默了。

“您多保重身体,如今的大汉唯有您能够撑得住这天下安定了!”

高皇帝遗诏?

高皇帝遗诏令代王登基?

而刘盈则是有自己的去处,他会成为“太上皇”。

孔少青来长安城的真相。

恐怕镇国王的身体.真的如同流言中所说的那样了。

他叹了口气说道:“陛下也着实是把我吓了一跳。”

怀揣着对陈居身体的忧虑,商山四皓走出了镇国王府,在长街上,四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睛中的无奈。

经过太后、代王、天子、镇国王、三公等人的商议,刘盈终于可以放下肩膀上的重担,让代王成为这个帝国伟大的、至高无上的万王之王了。

“他难道想别人觊觎他的东西么?”

“可天子说他心不在此处,无法承担起天下的重任,因此几经思量还是拿出来了这封诏书。”

孔少青厌恶商山四皓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已经暗中投靠了荆王。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书籍是十分珍贵的。

“走吧。”

周术大笑着往驿馆的方向走去,脸上的笑意却是遮挡不住。

所以,他们都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分一杯羹。

许多关于诸王的隐私全都被记录在册,送往长安城。

“朝堂之上的事情,陈氏不宜干涉过多,我会入宫与天子和太后说明,朝堂之上御史大夫、丞相等人都会出手。”

“此事交给我们了。”

陈居冷笑一声:“肯定是有的,那些人看到代王成了皇太弟后,怎么可能不心动呢?”

吴实最先问道:“看来,你我的确是被背后的人利用了。”

天子诏令:拜商山四皓为少师。

刘盈看着案前的东西,脸上带着熟悉的惆怅之色,但他并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像往常一样将这些东西置之不理。

“太医令说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够将养着。”

回到府中的孔少青迅速写了一封信,令人送给荆王。

吴实脸上带着担忧的看向陈居:“王爷身体可有大碍?”

“若非如此,我也想要给他们留一些余地的。”

“您觉着,这其中有他们的手段么?”

“他们会觉着,既然代王可以成为下一个皇帝,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能?”

皇太弟的老师当然是太弟少师,毕竟不能够说是太子。

他这些后人怎么踩着孔圣人的肩膀,拿到真切的利益?

商山四皓等人不仅没有和他们预料的和陈氏针锋相对,从而被他们挑起儒家和陈氏的斗争,甚至很平静的接受了天子诏令。

那叫“禅让”,而不是“即位”。

陈居这才点头,他的神色有些疲惫,脸上挂着些许的疲惫说道:“也罢,便这样吧。”

就连皇宫中的书籍或许都没有拙身楼中多。

商山四皓眼眸中都有些忧虑了,他们从这句话中听到了不好的意味。

这个时候,大部分朝臣以及天下人还不知道这诏书到底是哪一位天子发出来的。

长安城中的勋贵也好、大臣也好,有能力左右局势的人全都是皇家的人,他们身上的烙印太重。

“天子当时拿出此等诏书的时候,我甚至还劝诫过陛下,我觉着当今的治国之策挺好的,没有必要再将位置给代王。”

陈居笑着说道:“诸位客气了,不过是些许小事而已。”

德仁五年冬末,腊月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