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账合一的调账的大坑】用调账的方式来强行把料账的入口和出口扭曲成一致,这是种强行的捆绑!就是在自己挖坑和填坑,调账不止,深挖不息,填埋不停。用117挖,用118埋。挖走的是实实在在,因为是将实账挖走了,用来填埋的并不是有实物对应的量,只是从账面上平空而来的游戏数字,说穿了就是连空气都不是的真空!
真空填大坑,填了也是白填,不会缩小一点点,只会越挖越大,永远也填不满。
真空填大坑——我精明的同事们,不知道还有没有人会用形象思维来看待这一现象,这样挖挖填填,持续到现在,我们挖出来的料账大坑,已经是外太空一般的存在,有各种各样的解决不了的呆账星体,有无数的问题星群,还有一个个的料账黑洞!
再这样往料账合一的错误概念上走下去下去,不说别人,即使以沉舟这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又有多年偏爱物管的情结,在物管呆得也是提心吊胆,因为再这样很放肆地挖下去,任何时候都可能把我们最后的保护层挖穿!无法预知的危险会覆灭整个物管!
当然,只在公司兴旺,物管就会一直在,大不了一次次重建。但重建得了组织不一定重建得了思想。
思想不导正,再多的重建也只不过是现在的翻板。
【过程重于结存,求出差异】沉舟经过长时间的思索,把料账合一概念覆盖物流的全过程,而不只是盯着一个存量的点上,一切就豁然开朗!
料账合一,就该是这样。账随料走,料跟账动,没有账的料是赤体的,只有穿上账的罩衫,才可以出去。没有料的账也就是皇帝的新衣,谁也穿不出去。料到哪里,账衫就穿到哪里,再也不分离,一荣俱荣,一损皆损,这才是料账合一。
这样的料账合一,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两方面:
⑴过程犹重于结存!
⑵损益的真实性,更重于料账的差异量!
而以前的料账合一,是只重视差异量的,料账的目的是把差异量遮盖起来,而后一种的目的就是要把差异求出来,也就是使其暴露。
以前的观念是差异量越小,料账就越准。现在就不一定了。
举一例过程:
【作周报表的错误捷径】公式和算法都体现不了的过程:
上期结存+本期总入库-本期结存=本周总出库?看起来,这个公式一点错误也没有有。公式没有错,与物料的实际运作给合,会暴露可能的错。
因为采购入库是往往大批量的,出库是按单下账的,同一种料每天可能有数十甚至数百笔。为了降低运算量和太多的出库笔数输入,他们依此公式省去了这些麻烦,只需将本期入库汇总了,加上上期结存,减去本周积存,就得到本期出库的量了。他们并不去将本期出库做汇总。这样做既快捷,表面上也不会有错。
本期出库,会账务的人员都知道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开支,支出的重要性,往往是比收入的查核还要严厉才行。这样一算了之,实际运作中和单据账务运作中的错误就会被掩盖掉,甚至将过错滚转到下一期中去,滚成雪球。等到发现问题大了时,都很难追踪到问题出现在哪一期了。
正确的算法,还是不能偷懒,还是得将期间内的出库和入库分别汇总,再用上面的公式去核查。
两种方法,看起来相差不大,就是这一细微的区别,效果就大不同。
就是这小小的不同,正是对与错的分野。一个是掩盖问题,一个是找出问题来排解。
用后一种方法,就能将本期之内的出库异常暴露出来,还能从出库问题点中,前推出入库出现的问题,将问题解决在本期之内,不正是我们应该做的吗?问题不是暴露得越早越好吗?
沉舟有意要在此提到本期出库,就是因为我们十多年来,物管再也不做周报表了。月份报表也只有存量,没有了本期入库量和本期出库量,明显就是受到只看重存量的思想在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