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时自己是调拨过一些钱粮过去的。
这大概也是张良把这件事当笑话讲的原因,毕竟,哪有拿着同一件事,反反复复薅朝廷羊毛的?就算是跟朝廷要钱要粮,那起码也得换一个新鲜一点的理由啊。
赵郢心中却不由咯噔一下,猛地抬头看向一旁的张良。
“巨鹿郡至今都没有下雨?”
张良没想到赵郢忽然关心起这个,当即认真地点了点头。
“回殿下,从巨鹿各地传来的消息来看,确实如此,不过,因为当地的官员还算勤勉,已经提前扩修了水渠,大部分土地,都已经浇上了水,虽然粮食产量会受到影响,但估计不会如这位韩郡守说的这般严……”
然而,他话没说完,便说不下去了,因为他发现,原本还一脸轻松的赵郢,此时此刻,脸色已经变得极为严肃。
又是三个多月过去了,还是一场像样的雨都没下!
如果自己没有记错的,其实从去年入秋之后,巨鹿郡就没下过几场像模像样的雨,而且去年,一整个冬天,都未曾下雪,那时候其实就已经有了干旱的苗头。
只是自己过年之后,就替始皇帝出门巡视去了,没再关注,也没多想。
“巨鹿郡的奏疏在哪里?拿来我看!”
张良原本只是拿这件事说笑,此刻赵郢这般反应,神色顿时严肃起来,然后走到一旁,很快翻找出了巨鹿郡的这封奏疏。
上面已经有了内阁那边的标注。
建议朝廷可适当减免当地的赋税,但至于上面说的形势严峻,请朝廷迅速调集钱粮,修缮堤坝,赈济百姓之类的鬼话,直接就给批驳回去了。
这也算是下面官吏的常态了。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镇守下面地方的官员,提起自己境内的困难来,那一个个的,恨不得铺陈排比,把自己治理的地方说得民不聊生。
以争取朝廷最大的帮扶力度。
故而,这份奏疏,他就塞到了最次一类奏疏最下面。
“请殿下过目——”
张良捧着奏疏,双手递过来,赵郢顾不上其他,直接一把抓了过来,摊开一看,就看到了奏疏上面的描述。
什么数月无雨,河水下降,一些小型的湖泊,已经出现了大面积干涸皲裂,即使夏粮能勉强收上来,若是旱情继续下去,秋粮恐怕会颗粒无收,请朝廷务必免除赋税,并调拨赈灾物质云云……
赵郢越看,脸色越是严肃。
他合上奏疏,在原地来回踱步,沉吟良久这才沉声吩咐道。
“让史少府马上进宫见我!”
很快,史禄就行色匆匆地赶了过来。
“下官史禄,见过殿下……”
赵郢笑着点了点头,请史禄在一旁坐了,这才神色严肃地道。
“巨鹿郡从去年入秋以来,就未曾下过几场像模像样的大雨,去年冬天,又片雪未下,我担心不久之后,恐怕将有螽灾降临……”
史禄一听,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哪怕是一旁的张良,都忍不住神色一震。
螽灾!
这是一个在古代,令人谈之色变的名字。
所谓螽灾,其实就是后世常说的蝗灾。
在古代,由于缺乏相应的灭杀手段,蝗灾成为一种极为常年的灾难,每当兴起的时候,都会给社会带来极为沉重的灾难。
比如,《资治通鉴》记载的一则案例。
“(兴平元年)自四月不雨至于是月,谷一斛值钱五十万,长安中人相食。帝令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贫人作糜,饿死者如故。”
一场蝗灾下来,甚至就连京师长安都出现“人相食”的人间惨剧,更何况是地方?
类似的例子,在史书上不胜枚举。
为了避免蝗灾,甚至朝廷每年都会举行专门的祭祀,祈求天地鬼神降福。但这玩意儿,只要遇到持续的干旱,再碰上一个稍微暖和一点的寒冬,爆发的几率就会无限上升。
“殿下何出此言……”
史禄顾不上失礼,呸呸呸地往地上连吐三口。
这才心有余悸地道。
“殿下,这等话可轻易说不得……”
看着这货神神叨叨的架势,赵郢不由哭笑不得。
“这是说的说不得的吗?其实,螽灾降临,不是鬼神之力,它本身自有规律可循,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提前预测……”
虽然,现在赵郢已经过了需要向所有人解释的阶段,但是为了普及蝗灾的知识,赵郢还是颇为耐心地给他和张良二人讲了讲蝗灾形成的过程和原理。
至于,怎么知道的?
张良和史禄自然不敢刨根问底,但就算是问起来,赵郢也很好对付,一句话,就是书上看到的,过目不忘就是这么拽——
始皇帝收集天下诸家学说,充之咸阳。书籍之多,真的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就算是谁想要验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以赵郢如今的情况,谁敢真个瞪着眼睛,去调查他说的真伪?
就算是有人胆子铁,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搪塞。
忘记在哪里看的了……
天下孤本何其多,你没见过,可不意味着我没见过。
原本,两人神色还将信将疑,可听着听着,脸色就忍不住变了起来。
虽然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如此,但是不是真的,他们自然有自己的一套鉴别方式。皇太孙殿下,说的太细致了,更何况,以他如今的地方权势,根本不可能信口开河。
“殿下,可有良策?”
史禄眼中已经全是严肃,郑重其事地冲着赵郢深施一礼。
张良也一眨不眨地看着这位学识渊博的皇太孙。
这个时代,人们对蝗灾虽然还不至于像后世的某些朝代,以为是鬼神之力,连捕杀的勇气都没有,但应对的手段也极为单一。
除了火烧和掩埋,根本没有其他的好办法,此时,他很想知道,这位皇太孙既然说的头头是道,那能不能有应对螽灾的好办法。
(本章完)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