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
这一日,晴空万里,春风和煦。华京城内外焕然一新,百姓则是万人空巷。这是个特别的日子,换做平时,皇宫门庭是绝不会对寻常百姓开放的。不过鉴于今日乃是空前盛大的立储大典,遂有一纸诏书从天而降:特许百姓入城围观,并大赦天下。
上午辰时,文武百官与盛大仪仗队便已在大乾殿前汇集。待到了巳时,他们便会形成浩浩汤汤的巨流,开往城东皇陵祭天拜祖。祭天是一桩大事,丝毫马虎不得。尽管操持朝纲的往往是人,人们却不得不承认,把“天意”握在手中会使一切都变得容易许多。天生天子,天子牧民。泱泱神州内,凡是皇家权贵,无人会怀疑“上天”之于统治的意义。
大乾殿乃是皇城之中最为宏伟的主殿,它高九十九尺,亦宽九十九尺,朱墙黄宇,金碧辉煌。殿门常年紧锁,唯有大典将至时才会开启。届时,皇帝会着九尊黄袍从殿中走出,并配以龙歌凤舞。大典这便算开始了。
殿堂之前,乃是广阔无比的雄武广场。这广场之宽敞,可同时容纳万人汇集。平日里这里了无人烟,若是有人胆敢闯入,那可是犯了杀头大罪的。只有极少的时候这里才会开放:一则皇族盛典;二则挥师壮行。曾几何时,太祖皇帝便是在此号令雄师,而后北击冲贼,这才彻底坐稳了大沛江山。算起来,这雄浑壮阔的雄武广场,已经太久未有浑厚军威飘出了。
大乾殿之前,由近及远分别候着皇室宗亲和各色人臣。距殿门最近的自然是宣武皇后。眼下她正身着金缕凤袍,头戴沉重凤冠,坐在金珠玉绫车上等候。周遭十数人等均是她的随从。
皇后之末,便是各位公子公主及封疆诸侯。大公子陈函林位列前端。只见他身着八龙白袍,头戴银鳞玉冠,胯下乃是一匹雪白无瑕的高大骏马。这骏马产自极北之地,脚力惊人,可日行千里,唤名“照夜玉麒麟”。届时,他会乘坐此马上前听封,寓意马到成功,借力化龙。
陈函林身后,便是他的叔伯以及诸位兄弟姐妹。七位叔伯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大明王陈恪林以及镇南王陈顺。此二人均长了一张苦瓜脸,真可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若不是一胖一瘦的身材将这俩人区别开来,普通人还真难以从这两张毫无差异的脸上看出端倪。前不久,一场山洪摧毁了进京的道路,陈顺苦苦等待之际,却意外碰到了自己一奶同胞的亲兄弟,不得不说,这打娘胎里来的缘分还真是割不断理还乱。
再向外去,便是陈函林的四位胞弟。二公主陈汝心妆容精致,身着大红绫罗锦群,这等时候仍不忘携带男佣陪伴左右;三公主陈嘉亭亭而立,身着淡绿罗裙,清新淡雅,身旁穿金丝黑衣的男子便是她的丈夫;四公子陈宁河双足并未落地,而是斜躺在由四位奴仆肩扛的金席上,用蔑视一切的眼神冷眼旁观;四位公子中,当属五公子陈林祥最为开心。作为众皇子中最小的那位,他尚且年幼的心灵对一切
都充满了探索欲望。
皇室宗亲队伍再向外去,便是文武百官以及庞大的仪仗队。当然除了这些人,广场上还汇集了数量颇多的军士。这些军士身披亮银宝甲,手执锐利尖枪,均为精挑细选的精锐,共计五千之众。立储大典期间,满朝文武的安危便完全交托他们了。
巳时一到,笙歌准时起奏。悠扬的乐曲节奏中,大乾宫的殿门缓缓开启。
“陛下驾到!”伴随着大内太监的一声呐喊,宣告着仪式正式开始。
当是时,百官跪拜,百姓伏地,鞭炮齐鸣,锣鼓震天。仪仗队转个方向,宛若徐徐前行的洪流,浩浩荡荡朝东郊皇陵进发。待仪仗队开出广场,五千军士随即合围百官长队以及皇室宗亲。如此一来,若有人想要趁乱作祟,就必须先推倒这栋金银打造的坚壁。
队伍一直从太华街延伸到厚德巷,足有万人之众。沿街百姓集结成群,手执刚折的桃花不住挥洒,将宽阔的过道点缀的分外秀美。人们呼喊着,鼓舞着,不得不说,陈靖庭总体来说算得上个好皇帝。在他执政的几十年中,鲜有征战,百姓生活得也算富足。如今大公子陈函林即将登上太子大位。这根本就是人心所向,试问谁不晓得陈函林之儒雅贤能?早在立储消息刚刚穿透厚实的城墙,坊间民意便悄悄凝结成一曲无声的颂歌,如今已经人尽皆知了。
大队很快开至东郊皇陵。春意踏来,皇陵早已悄悄换上一套淡绿色的新衣衫。在进入园林之前,先要穿过一栋牌楼。那牌楼高大巍峨,完全由金鸣山运来的青石打造,此物便是皇陵入口。在中庭匾额之上,太祖皇帝当年亲笔书写的“东郊皇陵”四个大字仍旧熠熠生辉。过了青石牌楼,每隔九百步便会遇上一尊石像。那石像乃是个背驼石碑的大龟,唤作“霸下”。它背上的石碑记载了入葬此地之人的生平事迹,大到千古一帝,小到无名嫔妃,只要有资格入葬皇陵,石碑上头便会有记载。由于埋葬之人过多,石像的数量如今已增加至五尊。
待经过五尊霸下石像,众人总算是来到了先皇园林。驻足望去,只看得到光秃秃的山丘和刚刚复苏的漫山绿意,除此之外便再无它物。眼前的这幢巨大山包便是太祖皇帝永眠之所,它之后的无数小山丘也都各有其主,长眠着曾经显赫一时的厉害人物。而皇陵之所以不留一门一碑在外,自然有他的道理。这些山丘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藏玄机。它由当时之风水高人所设计,入口极其隐秘,而就算某人有幸找到了入口,遍布陵墓内部的机关也会让他有去无回。所以,即使皇陵平素并无一人看管,数百年来也不曾失去过一件随葬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