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开始学习写作方面谋篇布局部分。他深知,对于“篇章”的谋划,是写作准备阶段在内容“表现”上一个最为要紧的问题。
五明在学习笔记中写道:“‘篇’字,本义是编串成‘册’。因为最早的‘文章’都是刻在竹片或木札上的,想说的话都说‘完’了,就用绳子把这些竹片串结成‘册’,这就叫做一‘篇’。而‘章’字,从‘音’从‘十’,‘音’代表‘音乐’,‘十’是数字之末,代表终了,所以,一首乐曲奏完了就叫一章。后来,‘章’借用到文章写作上,就特指‘段’或‘节’了。”这段话让五明对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他后续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对于这种“篇章”的谋划、结撰,中国古人习惯地把它称做是“结构”或“布局”。所谓“结构”,是把文章比喻为“建筑”,指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所谓“布局”,是把文章比喻为“棋战”,指的是文章格局的布置与安排。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占有了材料,确立了主题,也就是说解决了“写什么”的内容问题,这还不行,还要进一步地考虑“怎么写”的问题,考虑如何把这些内容“表现”得有条不紊、完整统一、清晰动人的问题。也就是说,材料解决了“言之有物”,主题解决了“言之有理”的问题还不够,还要精心布局,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
在写作中,结构和布局就像是建筑师设计房屋或者棋手布局棋盘一样重要。一个好的结构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而一个好的布局则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享受阅读的乐趣。因此,在写作之前,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各种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首先,我们要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内容,并根据这些来确定文章的结构和布局。其次,我们要合理安排段落的顺序和长度,使文章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后,我们要不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直到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结构和布局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通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如果不把这个问题处理好,大量凌乱的材料就会堆积在一起,许多抽象的思想也会随意摆放,彼此之间相互游离,毫无关联。就像东打一下“榔头”,西挥一下“棒槌”,即使是最好的材料也会被浪费掉,再深刻的思想也会被埋没。这些材料和思想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根本无法称之为一篇真正的“文章”!如果将材料比作人的“血肉”,将主题视为人类的“灵魂”,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说:文章的结构布局就如同人的“骨骼”一样重要。没有坚固、健康的“骨骼”作为支撑,血肉便无从依附,灵魂也难以找到寄托;而没有完整、均匀的“骨骼”,则可能导致文章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者缺少关键部分,出现畸形变态等问题,这样的文章自然也无法令人心动。
关于结构布局的任务,在中国古代讲得最早也较全面的是刘勰,他把现在说的结构布局称为“附会”,认为它是“附”辞“会”义的重要手段。他说,何为附会?就是“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沦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意思是说,所谓附会,就是要综合文章的条理,统一文章的首尾,决定内容的取舍,衔接文章的断隙,将全篇文章融合贯通,使之既丰富多彩又有条不紊。这就像建筑房屋必须要有基础结构,裁剪衣服必须要经过缝制一样。
众“理”虽然繁多,但要依靠它来“总”(收揽);从头到尾都要依靠它来“统”(统领);增删去留要依靠它来“定”(定夺);界隔、缝隙要依靠它来“合”(缀连)。它把一篇文章组织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使众多的内容各得其所,多而不乱。这就好像盖房子需要打好地基,搭好间架,做衣服有待于剪裁、缝制是一样的。刘彦和的这一“筑室”之“基”说,“裁衣”之“缝缉”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明朝王骥德的“ 曲犹造宫室者”说,清朝李笠翁的“编戏有如缝衣”说,都是由此受到启示而详尽发挥成“说”的。
对于结构这个概念,许多外国作家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例如法国着名文学家狄德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的布局,其实就是根据戏剧体裁的相关规律,将一段令人惊奇的历史合理分布在剧作之中。”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狄德罗将戏剧视为一门“历史”的艺术,而“布局”则是一种适当的截取和分布方式。另一位文学大师莫泊桑也曾表示:“布局不过是一连串精心设计的情节组合,最终巧妙地引导出故事的结局。”换句话说,从故事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情节的安排与衔接,都是“布局”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一位波兰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奥洛什科娃(代表作有《久尔济——家》、《乡下佬》等),她对结构的理解更为深入。她指出,结构就是要梳理好构思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剔除掉那些可能影响作品和谐性的元素,在完成以上工作之后,需要将剩余的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塑造出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关于结构方面的要素包括:让各种印象相互连接,描绘生动的场景和刻画逼真的人物形象,将小说中的所有元素紧密结合,并通过这种方式使其能够以最真实、最鲜明的方式展现出来。将各个部分以及各种因素紧密地联结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使得内容的\"表达\"达到\"真实\"且\"鲜明\"的境界,这便是结构布局的核心使命。
如果不仅仅局限于讨论戏剧和小说,而是从更广泛、更广义的角度来探讨\"文章写作\",那么我个人认为,结构布局的任务应该是寻找一种最优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思想感情。这种思维传递的\"形式\"应当成为连接主题与材料、论点与论证之间的\"内在关联\",同时也应成为促进读者与作者心灵共鸣的最佳途径。具体来说,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都需要认真构思和策划。例如,应该先写什么内容,再写什么内容;如何划分文章的层次和段落;怎样处理各部分之间的过渡和衔接问题;如何安排内容的先后顺序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等。此外,还需要考虑如何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伏笔和照应,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来积蓄情感或情节的力量,最终点明主题。这些都是在写作过程中需要精心设计和妥善处理的重要环节。只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构布局,才能让文章具有逻辑性、连贯性和吸引力。
五明认为,结构布局是一门极其复杂、艰难的学问,尤其是对于中长篇论着和文学创作来说更为如此。许多作家都深刻感受到\"结构\"所带来的巨大挑战。着名文学家歌德曾感慨道:“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耗费多少心血,才能让一个宏大的整体得以完美呈现!而又需要拥有何等卓越的才华和宁静的生活环境,才能够游刃有余地将这个整体展现出来!倘若在整体规划上出现失误,所有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更糟糕的是,在大型作品中,如果对材料的某些细节把握不准确,整个作品也会因此存在瑕疵,无法避免受到批评。”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单是一个结构,即大厦的构造,就足以耗尽作者的全部智力活动,思量和周密考虑参与主要任务的人物,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安排和进程,人物的作用,还要留神地检查和批评有关真实不真实、欠缺或过份等等的问题。总而言之——像喝干海水一样困难”中国当代优秀作家柳青在回答”你每次写作,感觉最困难的是在什么地方”这一问题时,也同样认为:“最因难的是结构,或者说组织矛盾。”对于较多“层次”的结构布局来说,的确如此因为,它需要作者具有多方面的才能。“狄德罗指出,人们可以用同一主题和同样的人物订出无数的布局。有美超的想象力,考查事物发生的顺序和联系,不怕艰难的场幕,也不怕工作费时,由主题的中心直入,仔细分辨剧情开始的时间。看明白哪些东西应该放在后面,认是能感动人的场面。这就是人们据以布局的才能。
除想象能力,办识能力外,特别是分析能力上综合能力,是结构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才能”。
五明写道,安排文章结构的一些“原则”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