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复习备考本科第一章 复习一下语文知识(续6)(2 / 2)

文章结构的一些“原则

第一,文章的结构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文章是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反映。而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不管多么曲折复杂、变化多端,实际上它仍然是有其自身的“内在联系”和“固有规律”的。你对这种“内在联系”和“固有规律”,即事物的内部“条理性”认识得越清楚;越透彻;你反映起来也就越清晰,越有层次。正因为如此,老作家孙梨曾这样认为:作品的结构不单是一个形式的问题,也是内容的问题,因为一篇作品既是描写一个事件,那事件本身就具备一个进行的规律,一个存在的规模,作者抓住这个规律;写出这个规律,使它鲜明:便是作品的基本结构。

把结构布局和事物本身“行在的规模”、““进行的规律”联系起来予以考察,这是一个十分有见地的经验总结!

拿一件事情”来说吧。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发生也就是开端了,中间无非是发展变化进入“高潮”然后是事情的终了,也就是“结局”。这实际上就成了一切记叙性文章“情节“开展的客观依据,即“进行的规律”了。如果前面再加以追溯添个“序幕”,后面再加以延伸增个“尾声”的话,那就自然地形成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这样一个较为完备的情节“结构形态”

即使作者不完全按此“顺序”写作,或“结尾”提前,或“高潮”先说,或“拦腰谈起”,但这始终还是“局部”的调动,并未曾改变事情“存在的规模”,只是较“艺术”地反映生活罢了。

再拿一个“问题”来说吧。它总有其内部的矛盾和外部联系,有它的成因、现状和发展。这些都是可以分析的。所谓“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就大致反映一切论说性文章析事达理的逻辑顺序。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解剖矛盾的各个侧面,揭示矛盾的内在本质。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议论问题好劈木材,可贵的是它能“破”开木头内部的“纹理”(要顺着木柴“纹路”下斧)。也就是说,它要把“问题”掰开、说透,说到“点子上,,说到“根本”上。这样,“提出问题”——“加以综合”并“解决问题”,就成了议论、说理性文章通常采用的结构形式。很显然,这种结构形式也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内在联系为依据的。

第二文章的结约应服从、服务于表现主题的需要。

主题是文章的“主旨,“纲领。一篇文章不论由这个“绎出多少个层改,形成多么复杂的格局,也都总必须以意运法”,尊卑就序。只有这样“以纲统目”了,整篇文章的结构才能严整、统一。而如若离开了表现主题的需要了,那么,所谓轻重,大小、远近、详略等就一律失去了依据,“布局”文章就没了准绳。

鲁迅的《一件小事》,它反映了进步的知识分子的“我”在劳动人民崇高品德感召下严肃地进行自我解剖的主题。从表现这一主题的需要出发,作品形成了以“对比”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特点。不仅“车夫”和“我”的对比加强了“我”剥露自己魂灵的解剖精神,而且“一件小事”和所谓“国家大事”的对比更强化了“我”的反省的深度,有力地凸现了小说的旨意”。又如《 枝枝蜜》,这篇散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在结构上呈现了峰徊路转、往复三折的形态,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反映自己“认识”的曲折,为了更有力地渲染主题的“点化”而布置的。总之,结构布局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变化万千,孤立地看,很难说孰优孰劣。评断它好坏的准则,就是看它是否是突出“主题”表达的最佳形式。莫泊桑说:

要利用那最恰当的结构上的巧妙,把主要的事件突出地表现出来,而对其它的事件则根据各自的重要性把它们作成深浅程度适当的浮雕,以便产生作者所要表现出来的特别真实所具有的深刻感觉。

这“各自的重要性”,就是依据它们和“主题”的关系决定的;主要事件“突出”出来所产生的“深刻感觉”,就是作品的“主题”。

只有依据“主题”表现的需要去安排文章的“结构”了,才能收到“驱万途于同归,贞百 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