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汜水关(三)(1 / 2)

汜水关的战役来得极为突然,李嗣源的大军还未抵达汜水关,关口就已经打的火热。</P>

得到战况的李嗣源根本来不及多想,立即全军轻装前去支援。</P>

只是,等他们仓忙赶到时,汜水关就已经沦陷。</P>

李从厚提议退兵到最近的稻城,汜水关的下一险要就在稻城,只有那里,才是他们现下最保守的办法。</P>

石敬瑭盯着汜水关,久久不言语,李从厚看得火冒三丈,嘴里开始骂骂咧咧,直到李嗣源勒令其闭嘴。</P>

最后,石敬瑭说,“稻城并非汜水关以后的大门,自东去,黄河险要梁人直入已无关口,索性去守稻城,不如趁热打铁。梁人初入汜水,底盘未稳,正是我等背水一战的时机。”</P>

李从厚大吼,“石敬瑭,你这是想让我父帅领着两万精锐去送死啊!”</P>

“……敬瑭,你是否为自己今日所言设想过后果?”李嗣源的脸上看不出情绪,但是不怒自威的庄重,却丝毫未减。</P>

“若汜水失,将来何止稻城,整个河东,整个晋阳,都无一城可守。”石敬瑭依旧面不改色,无论李从厚在一旁如何恼羞成怒。</P>

“好!”李嗣源一拍桌案,算是盖棺定论了。</P>

李从厚气得怪叫,“父帅!你……”</P>

“不必再议。本帅心意已决,即刻传令下去,全军出击,不容贻误战机。”</P>

随着李嗣源的话音刚落,石敬瑭突然生出些许悔意。</P>

只是,这种悔意,很快又被其他仇恨淹没,再也没有浮现。</P>

这一战,李嗣源亲自领兵冲锋,李从厚和石敬瑭分别领一只小队,绕到敌两侧防备最薄弱的西南和东南两侧。</P>

预料是准的,果然梁军主力还未来得及进驻关内,率先拿下汜水关的大梁先锋,也很快被李嗣源的大军攻克。李嗣源也没想到,竟然能这么轻而易举的夺回。</P>

之后,他们就只需镇守至周德威的后方援军赶到,便可守住这汜水关的天险。</P>

可是,眼下最大的难题来了。</P>

捉襟见肘的粮草几乎已经掉队好多天了,而汜水关的储备大部分已被梁人烧毁,所剩粮草几乎不够两万人的大军三日之需。就算最近的稻城有救济,可这一去一来的路程,最少也得十五日。</P>

一筹莫展的李嗣源这次是真的慌了,面对关外梁人的虎视眈眈,他从未生惧,可是,身后两万将士食不果腹的样子,他实在难以面对。</P>

他久经沙场,深知粮草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P>

当年大梁名将王彦章,领北征军远赴卢龙大地,一路直上,用时八个月就一举兵临幽州城门。这是近几年来,让他颇为敬佩的一支军队。可是,如此骁勇的军队,竟因后方粮草物资的接恰不当,导致北征军又不得不沿路退守黄河边。这在当时,还被说成是大梁史上一段兵家憾事。</P>

汉人的兵书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草在战事上,是多么重要的储备。</P>

可现下,他除了乞求运粮的队伍能早一天到关,根本别无他法。</P>

若是三日后,弹尽粮绝,这对将士们的打击,又何止生理的折磨?要知道,梁人若是死耗在汜水关不走,等上个十天半月,届时,汜水关就已如同空城,不攻自破。</P>

第一日,李嗣源下令缩衣节食,每日两顿的稀饭,改为一日一顿。这自然引来军中上下的一片哀嚎。</P>

第二日,一日一顿未改,但是各军士的碗里,多了一些野菜都不如的杂草。这下,那些军士就忍不了了。都大喊这杂草是连马都不肯吃的废料,军中居然拿来喂人,简直不把他们当人看。</P>

可当有人瞧见督帅李嗣源的碗里,也是那枯黄的杂草时,大家都沉默了。</P>

第三日,一日那一顿即便稀的都是水,士兵们也都抢着去喝。</P>

入夜后,士兵们都不肯回帐内睡觉,几人或是三五成群的围着大大小小的火堆,饿到毫无睡意。</P>

第四日,还是一日一顿,只是这次,士兵们连抢都不抢了,有人甚至将空碗盖在脸上,像个死人那样躺在路中央。</P>

李嗣源知道,军心在一点点溃散。</P>

粮草的断续,是他的失职。众将士跟随他出来打仗,那本就是将生死都交由他的信任,可他却连最基本的粮草都配不齐,领着他们远赴千里之外来挨饿。这是他的罪过,也是作为统帅,所犯的最低级的错误。</P>

他在帐中换下一身铠甲,背上荆棘条,走出大帐。</P>

来到士兵们的中间,一身正气的李嗣源,在湿冷的空气里,狠狠用荆棘抽打自己。荆棘的倒刺钩进皮肉,瞬间染红雪白的底衫,像一朵朵在白雪地里绽放的红梅。</P>

“今日,我邈佶烈李嗣源,于此负荆请罪,是我没有督促严谨,战前错失了粮草,故请军中将士明鉴,军中无戏言,李嗣源愿一力承担粮草之责。午时斩首三军面前,以儆效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