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朱雄英:文武之道在于平衡(1 / 2)

明朝的疆域并不算大。</P>

尤其是在洪武年间。</P>

基本上就是前宋的所有地盘。</P>

再加上幽云十六州。</P>

之后的建州等地说是国土。</P>

其实也只是羁縻罢了。</P>

不是朱元璋不想打。</P>

而是大明国力实在不允许。</P>

自己人眼看都养活不起。</P>

再继续向外扩张,那跟找死有什么区别?</P>

后来的朱棣虽然打了几场仗。</P>

但更多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打仗的欲望。</P>

打完就回来,并没有真正的统治那个地方。</P>

等到朱祁镇把几十万精锐葬送在土木堡之后。</P>

整个大明就彻底从进取转变为防守了。</P>

在这区区不到百年的时间里。</P>

大明从重武变成重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P>

使得这个汉人最后的王朝从盛转衰。</P>

很难不说是一种遗憾。</P>

但是朱雄英知道,无论是重文还是重武。</P>

都是错误的。</P>

【文武之道,只有平衡才是最重要的。】</P>

【重武肯定不行。】</P>

【唐朝时候重武,虽说给大唐带来了一百多年的强盛。】</P>

【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P>

【这种强盛是以后世子孙的悲惨为 代价的 。】</P>

【清晰的告诉了武将掌权的后果。】</P>

【一旦兵权没有了制约。】</P>

【军队里的士兵就会只认将领,不认皇帝。】</P>

【所有人都觉得宋朝的过犹不及。】</P>

【但那是站在后世的角度去看宋朝。】</P>

【以结果倒推原因。】</P>

【要是站在赵匡胤本人的角度来看。】</P>

【真不一定会比赵匡胤做的更好。】</P>

【在宋之前, 五代十国的经历。】</P>

【让赵匡胤不得 不防着手下的武将。】</P>

【因为之前都是武将造反,把皇帝给杀了,然后夺了皇位。】</P>

【而且还不止一家这样。】</P>

【所有人都是这么做的。】</P>

【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P>

【像赵匡胤这种留下前朝皇族的人根本就是不可思议的存在!】</P>

【这也是为什么赵匡胤从来都不觉得自己错的原因。】</P>

【因为在他那个时代,他的做法已经是仁慈的不能在仁慈了!】</P>

【至于杯酒释兵权,更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P>

【因为赵匡胤都不知道自己建立的大宋能够持续多久。】</P>

【说不定哪天就被篡位了。】</P>

【以文御武,已经是赵匡胤能够想到的最优解了。】</P>

【历史也证明了赵匡胤的选择确实是对的。】</P>

【否则大宋也不会立国那么久,几乎都没有发生什么武将叛乱的事。】</P>

听到朱雄英的心声。</P>

朱元璋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P>

没想到朱雄英竟然会这么看赵匡胤。</P>

自己起于布衣。</P>

对于赵匡胤这种人是不怎么看得起的。</P>

不是因为赵匡胤夺了后周的江山。</P>

而是赵匡胤的手段实在不够狠。</P>

武将叛乱杀了就是了。</P>

却忽略了那是一个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年代。</P>

朱标的心中同样感到十分的震惊。</P>

并且偷偷的看了自己的父皇一眼。</P>

和父皇的想法不一样。</P>

朱标看到的东西似乎更多一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