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朱元璋朱雄英爷孙再相见(1 / 2)

有了蒸汽机的加入之后。</P>

整个工程的进度就快了一倍不止。</P>

因为无论是运送速度还是运送能力。</P>

都要比之前快上好几倍。</P>

即便是有什么差错。</P>

重新吊起来再调整位置。</P>

也要省下几倍的力气。</P>

这对于这个 年代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开了挂一样的存在。</P>

随着第二个桥墩的正式建成。</P>

工部尚书的心中才 算是彻底的、松了一口气。</P>

尤其是在有了蒸汽机的情况下。</P>

效率也是大大的提高。</P>

“有了这蒸汽机,整座桥要比预计的速度快上几个月。”</P>

等到第五个桥墩正式完工之后。</P>

难掩心中激动的工部尚书来到朱雄英的面前。</P>

一脸感慨的说道。</P>

有了前几个桥墩的经验。</P>

整个工程进度已经算得上是 轻车熟路了。</P>

只要注意一下细节问题,基本上不会再有什么 麻烦。</P>

即便是有麻烦,也能够以最快的时间做出调整。</P>

当然这一切都要感谢皇孙殿下的帮助。</P>

要不是皇孙殿下相助。</P>

自己现在恐怕还困在第二个桥墩上,一筹莫展呢。</P>

因为和之前预想的一样。</P>

在修建第二个桥墩的时候。</P>

确实是出现了一系列的麻烦。</P>

尤其是往水里放水泥墩子的时候。</P>

没有了岸上那些工具的辅助,着实不好控制水泥墩子的落点。</P>

好在这一切在蒸汽机的出现之后。</P>

都已经不再是问题。</P>

“这边的情况我已经看的差不多了。”</P>

“接下来只要按部就班的做,便不会出现什么问题。”</P>

“所以我也准备返回京城了。”</P>

“不过临走之前 ,我有两句话要交代给你。”</P>

听到工部尚书的话, 朱雄英开口说道。</P>

工部尚书闻言立刻躬身道:</P>

“请皇孙殿下赐教!”</P>

朱雄英郑重其事的说道:</P>

“不要因为图快,便出现什么差错和质量问题。”</P>

“朝廷要的不只是一座桥,而是一座能够承载火车满载的桥。”</P>

“并且这桥起码要能正常使用十几年。”</P>

“所以爷爷和父王包括我在内。”</P>

“从来都没有催促过工程的进度。”</P>

“哪怕是北边瓦剌和帖木儿帝国的军报一封接一封的往京城送。”</P>

“所以爱卿一定要知道这座桥对于大明来说,意味着什么。”</P>

“也要知道你肩上担着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责任!”</P>

听到朱雄英的话 ,工部尚书立刻肃声 说道:</P>

“臣对肩上的职责一日不敢或忘。”</P>

“请皇孙殿下放心,臣一定会盯到大桥建成的最后一刻!”</P>

朱雄英闻言点了点头。</P>

原本还想再告诫一番。</P>

但是以工部尚书的政治智慧和他对爷爷的了解。</P>

即便自己不说,他心里也会明白这桥除了差错。</P>

会有什么后果。</P>

于是朱雄英便不再停留,带着朱镜静和朱英饶他们返回了金陵。</P>

至于沈毅,朱雄英便把他留在这里,也算是一种实战的历练。</P>

同时留下的,还有自己后来从格物学堂调来的一干格物学士子。</P>

将来朝廷要修的桥河铁路肯定不止这一个。</P>

也不可能指望工部尚书一个人就把这些活全都干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