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无惑在卢浮宫正大门前的记者发布会很快引爆了欧罗巴的整个舆论,欧罗巴闪光的回归对于高层来说早已是众人皆知的秘密。
但对于民间来说,林无惑是否已经回到欧罗巴依旧只有捕风捉影的传言而已。而这一次正式向所有人宣布他的回归,在欧罗巴出现颓势的当下这个举动引起多方思考。
当然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林无惑选择召开一个简短的新闻发布会的意义就在于给欧罗巴的所有人一个信心。
信任是一个很虚无缥缈的概念,但会形成一种社会氛围。
这种社会氛围会对后续的行动有着极大的变量,当大多数人不信任时后续的推进会异常艰难迟缓;但当大多数人保持对于未来的信心时,推进过程中的大多数挫折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为了实现定下的未来目标,中途可能会出现个体或者群体的利益受损。
未来目标完成时这部分的损失会逐步弥补回来甚至会得到比以前更多,是否相信未来会拿到更多利益这就是改革能否顺利推进下去的关键。
一个欧罗巴曾经出现过的例子,就是欧罗巴闪光时期的工业化启动时期的农民生活状态。
工业化需要土地、劳动力、将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从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人口。
这部分本该从事第一产业农业的青壮年,会变成脱离农业的第二产业工业的工人。
此消彼长下欧罗巴的农业会在短时间内需要供养逐步上涨的人口,分摊到农业人口身上的负担一开始是逐步上升的。
粮食会在这种局面下会渐渐短缺,这种事情是必然会发生的。
而当时的林无惑对于这种局面早已做好了准备。
一个就是海心大公领的海洋支点飞地让欧罗巴能够在海洋运输畅通安全的情况下大量低价进口粮食。
欧罗巴积极争夺制海权并非只是为了解决当时的血鲨海盗团问题,更是为了长远的国家生存发展空间。
就算这个世界有着传送阵的存在,但只要它的消费比低。大运力的海上运输仍旧是大宗商品交易的首选,一艘十万级别的超大型集装箱货轮的靠岸甚至能解决一个小型国家的饥荒。
解决手段并非只是单纯依靠大量进口粮食,毕竟当贸易的顺逆差也是林无惑所非常关心的事情,还需要内部的补充手段。
而林无惑的选择是区分出常备国防军,然后将预备国防军变成生产建设兵团。
林无惑对于处理这种大范围疆土、大人口基数、百废待兴的庞大国家有着非常多的借鉴例子。
处理国家事务,尤其是十亿人口大陆级别的国家事务。无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可能有事事亲力亲为的空间。
人民力量党就是林无惑的解法,欧罗巴国防军就是林无惑的兜底手段。
国防军开始在保证一些基础军事训练的状态下开始了生产自救活动,只让部分常备师保持脱产的职业化军事训练。
一些驻扎在更恶劣自然地区的国防军,对于军事训练的要求会进一步放宽。
林无惑对于他们的要求是:农业技术问题派专家来指导、政策问题给予方便;要钱没多少,实在不行把以前不必要的皇室行宫拆了卖掉。
国防军不能成为发展工业的制约,这是林无惑一早就计划好的。当然这么做的压力也是有的,而且很大;让军队成为农民的做法,有些以前四皇军队出身的人没少抱怨。
毕竟旧观念中,军队只管打仗。军队的衣食住行都应该得到农民的供养,封建帝制的传统是苦农民也不能苦军队。
当然对于这些能够预计到的问题,林无惑早就想好了解决办法。
人民力量党或者说军队的三主官制就是为了这种情况,政策的解答和军队的思想工作一直是林无惑所看重的。
即使各种方法在发挥作用,但也不可能人人都会心甘情愿的接受。但在这种时候,国防军的定位就能够发挥作用。
国防军是什么?
军队。
军人的第一要求是服从命令,林无惑以欧罗巴最高军事长官的身份对国防军下达命令:理解并执行,或者在执行中去理解二选一。
当然留出了一个通道,全军比武优胜者和拿到靠前名次的人可以去常备军报到。
这是筛选出欧罗巴的精英军事人才,没那个本事就老实服从命令。人人都自以为怀才不遇,但最常出现的状况是无才可遇。
军队是很单纯的,以实力说话。
当欧罗巴初步工业化,大马力拖拉机和化肥厂进行投产的时候,农业的机械补贴和化肥补贴迅速让农业产出暴涨。
拖拉机的效率远比牛羊要高,拖拉机的保养更换等方面要比牛羊更方便。新兴事物可能没人会操作,那就直接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去帮忙。
化肥的投入尤其是氮肥、磷肥等关键肥料让农产品产出暴涨。
以前一个农民只能养活5个人,在欧罗巴闪光时期能暴增到50人甚至在现代化机械的加入下农民能够高效管理更大范围的农田。
制约欧罗巴发展的粮食危机在工业化初步结束后,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短短几年农民身上的负担迅速消失不见,高效产出的农作物也能让农民的生活状态迅速从贫困升至小康水平。
解决了粮食危机,欧罗巴国防军迅速恢复到职业军队状态,只在偏远地区保持一部分生产自救行为。
而大量由国防军开垦改良过后的肥沃农田,则是无偿转让给当地的农民作为那段艰难时期的补偿。
农民在那段时期,供养庞大的人口而因为政策限价而导致的损失被超额补偿回来。这在以往的历史是非常罕见的,尤其是封建统治多年以后。
当时林无惑的这个命令也受到过质疑,但其力度远远没有当时提出生产建设兵团时的大。林无惑就当这些质疑是牢骚而已,并没有放在心上。
当一个大领导顶住强大压力最后圆满实现一个战略目标时,那么下属会很自然而然因为惯性选择去执行大领导的下达的任务。
力排众议完成目标的人,在以后面临同样局势的时候。提出异议的人得先想想是不是自己那些方面没有想通,而不是大领导会出错。
这便是强人政治的惯性,和其高效的从上到下的执行能力。
至于无偿转让那些国防军开垦改良后的农田给农民,这也是林无惑一早就想好的。
如果说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自己短期利益的群体不能够在未来获得国家发展的红利,当国家需要改革需要牺牲一部分人群的利益时。
还有谁能够接受这种短期的利益受损?回报可以不局限在土地上而是社会层面的方方面面,如教育、医疗、政策等等。
给不了钱财、土地等实质性看得见的回报,难道还给不了政策扶持、教育优先权等回报吗?
说到底还是态度问题,如果欧罗巴中央政府没有想通这个问题。那么它就会丢掉欧罗巴民众的支持,也就是会丢失其政权合法性。
无偿派工、叫别人发扬风格,他人吃亏造福群体的事情不是没出现过。但这种事情的后果就是要么在开会的时候被林无惑狠骂一遍通报批评,要么就是林无惑有时间直接下去骂人。
他可不是那些只会念经的网络意见领袖,林无惑从来都不会觉得民众的支持来自于念经书。他不是一个宗教领袖,而是一个政党和国家的领袖。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国家做事不能够大赚特赚也应该收支平衡甚至应当赚到合理的收益。
不然那和抓壮丁和使唤奴隶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