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当真是国之栋梁,如此圣言,当真如雷贯耳(2 / 2)

“绝不可因昏君一人之故,乱天下,祸子民。”</P>

“此乃逆昏君。”朱雄大声说着。</P>

说出的这些话。</P>

就如同如雷贯耳,将这刑场方圆所有人都给惊到了。</P>

朱雄以臣子之身,说出这等话,那就是大逆不道之言。</P>

这……这已然是悖逆之言了。</P>

当然。</P>

如果有人知道朱雄的身份,那绝对会更加充满了钦佩。</P>

自古以来。</P>

昏君无数,但敢逆之人少之又少,除非是亡国之时,国祚消耗殆尽,这才会让无数 人揭竿而起,乱天下,王朝终。</P>

自古以来,几乎每一个王朝的终结都与昏君佞臣有着脱不开的干系。</P>

但是。</P>

何人敢逆?</P>

今日朱雄之言。</P>

着实是让此间所有人都震惊到了。</P>

今日朱雄之言。</P>

却是将自古以来,炎黄王朝亡国之本给说了出来。</P>

一则昏君掌国,佞臣当道。</P>

二则子民无血性,无誓死护国之心。</P>

“今17日说出这些话后。”</P>

“归朝之后,本将必受弹劾,但本将不在乎。”</P>

“如若本将的这些话能够点醒无数子民,凝属于我炎黄族群之血性,拥有真正的护 国之力,那一切都值得。”</P>

“天下士子,以忠义忠君为准则。”</P>

“士子读书,为自己而读书,为国而读书,更为我炎黄大兴永昌而读书。”</P>

“血性,国之血性,民之血性,对外抵御外敌,誓死护卫我炎黄疆域,此为血性, 对内抵御佞臣抗昏君,此为血性。”</P>

“如若天下士子皆有此心,忠义为国为族,燃我炎黄子民之血性,士子之力便为先 驱。”</P>

“此乃,真正儒家士子应该做的。”</P>

“为国强国。”</P>

“为民强民。”</P>

“燃民族之血性,护炎黄之国本。”朱雄又大声说道。</P>

听到朱雄的话。</P>

所有的士子都沉默了下来,但每一个士子都是带着一种体悟。</P>

朱雄今日说的话,显然是让他们如雷贯耳,心中翻滚。</P>

不仅仅是他们。</P>

刑场方圆围观的百姓也都面带震惊。</P>

而朱雄的亲卫,还有周围的京兆尹兵卒,衙役,全部都带着钦佩的看着朱雄。</P>

“朱将军。”</P>

“当真是国之栋梁,如此圣言,当真如雷贯耳。”</P>

“今日闻朱将军圣言,当真不虚此行。”</P>

“血性,护国之血性,为民之血性,对外之血性,对内之血性。”</P>

“我明白了……”</P>

所有人似乎都有所体悟。</P>

这时。</P>

于仁躬身对着朱雄一拜:“朱将军之言,如雷贯耳,于仁,铭记于心。”</P>

“达者为师,朱将军,可为我辈士子之师,血性先驱,护国先驱,民族先驱。”</P>

“于仁,拜见朱师。”</P>

声音落下。</P>

周围数千士子全部都躬身一拜,行弟子礼:“朱将军之言,我等铭记于心。”</P>

“儒家学子,拜见朱师。”</P>

这一声。</P>

朱师。</P>

便是将朱雄推上了一个很高的位置。</P>

随着这些儒家士子散开。</P>

天下必会传承朱师之名。</P>

血性之说。</P>

忠君逆君之说。</P>

会从他们的口中席卷整个天下。</P>

朱师之名,更是如此。</P>

“凝血性护天下!忠正君逆昏君!”</P>

“这就是今日我所有肺腑之言。”</P>

“如若有错。”</P>

“还请诸位指正。”</P>

“朱师之名,朱雄愧不敢当。”</P>

朱雄躬身一拜,回礼道。</P>

“今日听朱师一言,学生体悟甚多。”</P>

“今日。”</P>

“于仁才明白何谓真正血性护国护天下,才明白何谓真正的忠,忠正君,强天下, 护国本,强民生,重法治,此为忠,如若忠昏君,倒佞臣,狼狈为奸,此为不忠,对君 不忠,对天下百姓不忠。”于仁一脸体悟的样子道。</P>

“听朱师之言,如雷贯耳。”</P>

所有士子纷纷一拜。</P>

如今洪武二十六年。</P>

大明开国也在二十六载。</P>

昔日天下乱成了什么样子,许多百姓还历历在目,大明开国之后,绝大部分百姓是 实在过上了好日子了,哪怕没有惠及全部,但也解决了十之七八,更关键的是百姓无需 再遭受战乱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