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从黑龙江绥化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发动机专家金东寒(1 / 2)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212 字 1天前

院士出生地

金东寒院士,1961年1月1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市。

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处松嫩平原的呼兰河流域,东接伊春市,南临哈尔滨市,西靠大庆市,北依黑河市,西北连齐齐哈尔市,是哈尔滨以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黑龙江省中部的交通枢纽。

绥化历史悠久,大约在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

先秦至秦汉时期,绥化为肃慎地。

东汉至两晋,属夫馀地;魏晋南北朝时,属勿吉地。

隋唐时期属靺鞨黑水部、黑水靺鞨地;宋辽金时期,先后归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管辖。

元朝时期,归元朝的开元路管辖;明朝时期,属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所辖。清朝时期,归镇守黑龙江将军管辖。1885年设绥化理事通判厅,1905年由厅升府,1913年裁府州,改为绥化县。

1956年成立绥化专区,1999年,撤销县级绥化市和绥化地区,设立地级绥化市。

绥化人文底蕴深厚,境内有许多着名的历史文化遗址,如金代的上京会宁府遗址,是金代前期的都城,见证了金代的辉煌历史。

清代的卜奎古城,是当时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塞。

绥化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东北二人转在这里广为流传,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风格、独特的唱腔和舞蹈动作,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绥化名人辈出,着名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1885年出生于绥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在黑龙江省率先举起抗日大旗,指挥了江桥抗战等一系列战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

出生地解码

金东寒院士出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绥化所处的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人们在面对严寒和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

这种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金东寒,使他在日后的科研道路上,面对难题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地进行钻研。

东北大地在历史发展中,展现出了开拓进取的文化特质。

绥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这种文化基因也融入到当地人民的血液中。

金东寒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受到这种开拓创新精神的激励,在科研领域勇于探索未知,敢于突破传统,为他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奠定了精神基础。

绥化当地的学校教育为金东寒提供了最初的知识启蒙和学习基础。

尽管绥化在教育资源等方面可能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但当地教育工作者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教育体系,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这培养了他对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日后在学术道路上的深造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绥化的工业和农业发展状况,为金东寒提供了一定的实践观察环境。

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有着丰富的工业实践场景。

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各类机械装备和工业生产过程,从小就对机械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为他后来投身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埋下了伏笔。

绥化当地有一些在科技、文化等领域有一定成就的人士,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在当地传播,成为了金东寒成长过程中的榜样。

这些榜样激励着他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努力追求卓越,向更高的学术目标迈进。

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也可能成为金东寒努力奋斗的动力之一。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争光,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种情感驱动着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取得更高的成就,成为家乡的骄傲,同时也为家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3月-1984年9月,金东寒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船舶内燃机和动力装置专业学习,分别获得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85年3月,金东寒在中国舰船研究院攻读博士研究生,1989年4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金东寒院士的求学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影响深远。

金东寒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学习,为他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船舶内燃机和动力装置专业课程涵盖力学、热学、机械原理等多领域知识,使他建立起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架构,为后续科研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不仅有理论教学,还有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

在此期间,金东寒开始接触科研方法,学会观察问题、分析数据,逐渐培养起科研思维能力,为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中,金东寒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参与学术讨论和交流活动。

他对船舶动力领域的前沿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明确了未来的学术研究方向,这种兴趣成为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

在中国舰船研究院攻读博士期间,金东寒有机会接触到船舶动力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先进研究设备,研究方向更加聚焦和深入。

他在导师指导下,针对复杂的科研难题开展专项研究,使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极大提升,在特定领域积累了深厚的专业造诣。

博士阶段以科研为主,金东寒需要独立设计研究方案、开展实验、分析结果并撰写论文。

这一过程全面锻炼了他的科研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科研项目的整体把控能力,使他能够在面对复杂科研任务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中国舰船研究院作为船舶行业的重要科研机构,承担着众多国家级科研项目。

金东寒在其中能够了解到行业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与同行专家进行交流合作,开阔了行业视野,为他站在学科前沿开展研究,把握科研方向提供了有利条件。

院士从业之路

1984年9月,金东寒硕士毕业后留校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热工教研室任助教。

1989年4月,金东寒博士毕业后,就职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1999年起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1989年4月起,金东寒在第二研究室先后担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室副主任。

2009年12月,金东寒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