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起,金东寒担任上海大学校长。
2019年5月起,金东寒担任天津大学校长。
从业之路解码
金东寒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重要的影响。
金东寒在热工教研室任助教期间,通过教学工作,他能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传授。
他在帮助学生的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专业基础。
他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还能促使他从不同角度思考专业问题,激发新的学术灵感,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高校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学术资源。
金东寒可以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了解船舶动力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这些拓宽他的学术视野,为自己的科研方向选择和创新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金东寒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工作,他从工程师逐步晋升到室副主任,使他有机会参与到众多实际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中。
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解决了大量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研究所,他专注于新型发动机及其动力系统研究与应用开发,承担了国防重点预研、重大型号研制等重要项目。
例如,他在特种发动机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使他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为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担任领导职务后,他需要组织和协调团队成员开展科研工作,这不仅提升了他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培养了他的科研管理和领导能力。
他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推动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金东寒担任上海大学、天津大学校长期间,他能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他引进先进的学术理念和科研资源,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他可以将自己的科研经验和教育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推动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他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也体现了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这也是成为院士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院士科研之路
金东寒院士是我国着名的新型发动机技术专家,长期从事新型发动机及其动力系统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
金东寒和他的科研团队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他们发展了特种发动机仿真技术,使我国该类发动机性能分析理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他们攻克了发动机换热器换热强化、工作容积优化、流阻最小化、换热均匀化等难题,采用管内流阻一致化控制技术,实现加热管均匀换热。
他们还攻克了高压燃烧和燃气再循环技术,创建了燃气再循环分析模型和试验装置,解决了小空间高强度完全燃烧、流场与温度场均匀分布、燃烧压力稳定控制等技术难题。
金东寒带领团队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发动机原理样机,之后又在2002年研制成功工程样机,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金东寒在完成一系列全系统演示验证试验后,其研发的特种发动机动力装置成功装备于某新型舰船并交付用户使用。
这实现了由科研成果向实用装备的转化,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使我国该型装备跨上了一大台阶。
他开创了我国新型特船从无到有的历史,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使我国特船技术水平、综合性能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金东寒积极推动热气机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把热气机装在宾馆、医院,可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即“分布式供能”。
他将该机器装在垃圾填埋场,可利用垃圾散发的沼气发电,实现节能减排。
金东寒出版专着一部,发表论文数十篇,撰写研究报告70余篇,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金东寒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其他省部级奖4项。
金东寒还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科技精英”等荣誉,还曾获第6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5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等。
科研之路解码
金东寒院士的研究成果,是他当选院士的核心支撑。
在技术研发上,他攻克了特种发动机多项关键技术,像发动机换热器、高压燃烧等难题。
他还成功研制原理样机与工程样机,这些成果展示了其深厚的专业知识与卓越的科研能力,奠定了他在特种发动机领域的权威地位。
从应用转化来看,他的研发成果成功装备新型舰船,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这极大提升我国舰船技术水平,对国防建设意义重大,体现了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与战略意义。
这是院士评选中对其科研社会贡献的重要考量。
而在民用市场的开拓,如分布式供能、沼气发电等应用,更凸显了他科研成果的广泛适用性和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学术理论层面上,他出版专着、发表大量论文与研究报告,不仅分享科研成果,还为领域内学术交流与理论发展做出贡献,展现了其学术影响力。
他所荣获的诸多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和荣誉,是对他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侧面反映出其成果的价值与影响力。
后记
金东寒院士出生地黑龙江绥化,其地域文化赋予金东寒坚韧、开拓的精神。
求学时,他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学习,构建了他的知识体系、培养了他的科研思维。
从业期间,他在高校任教巩固知识、拓宽视野;在第七一一研究所积累实践经验,领导团队攻克难题,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科研上,他突破特种发动机关键技术,研制样机并应用于国防、民用领域,发表论着推动学术进步。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