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函?哪里的?”</P>
林伯清连忙从怀里摸出一封信出来,递过去。</P>
“这是天津开埠印染厂寄出来的同行交流进步会的邀请函,也是我此次跟着阿荣来青岛的原因之一。”</P>
既然镂空浇花花布的路子走不通,就走走迂回路线,好歹先将青岛大华拉到一起,组成临时同盟,不至于被北方那些同行吃得死死的。</P>
所谓的同行交流进步会,无非就是宣誓主权,天津背靠京畿之地,自然比其他地方更快更有效的获得官面上的政策。</P>
“天津开埠染厂?之前听陈掌柜无意中提起一嘴,据说他们还不会印制花布吧?不过他们的染色成品布的质量倒是跟大华有的一比,比起济南三元的来要好上不少。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纺纱厂,从根本上节约了成本。”</P>
“不愧是苗先生,虽然不是印染行业的,但是对印染行业无师自通。”</P>
“在青岛也看了几个月,多少也摸透了一些内幕。青岛这里的染厂多是从东洋人活着洋人的洋行手上购买高价的坯布和染料,虽然这里不收税,但是赚得也很有限。要是大华像是六合一样有一家自己的纺纱厂或者织布厂,结果又不一样了。”</P>
林伯清心里咯噔一声,他以为苗翰东想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低价购买六合的坯布。</P>
虽然来的路上他就想过这种可能性,但是他仅仅是冲着陈寿亭这个人来的。</P>
“苗先生,这是刚刚从天津开埠印染厂送来的邀请函,广邀青岛同仁下个月十五前往天津侯家后‘八大成’饭庄,这是我们麾下十几家染厂负责人送来的,他们都在此次邀请之列。”</P>
林伯清放下茶碗,心里敬意更浓。</P>
青岛大华刚刚开业没几个月,就已经拥有了青岛染织业半壁江山了。</P>
说半壁江山都是谦虚的,林祥荣和孙启孟刚刚驱车绕着市北区一圈,真相让人无法接受。</P>
“孙先生,你觉得那些染厂的掌柜说的话有几句是真的?”</P>
“董事长,这应该不至于要骗人吧?况且您刚才也看到了,那些染厂掌柜的见到这辆车,跟小王的熟悉程度,不似作伪。”</P>
林祥荣事实上已经信了大半,他这次之所以陪着他爹林伯清来青岛,一是来认识一下第一代留学生苗翰东,二就是亲自查看一下青岛染织业的环境。</P>
他第一站就是去的元亨,但是他问了好几个人,对方的回答都出奇的一致。</P>
如今的元亨就是大华几位东家和掌柜把持着的分部。</P>
至于其余的中小染厂他已经兴趣缺缺了。</P>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标企业,就好像青岛有元亨,济南有三元一样。</P>
元亨染厂在青岛经营多年,就被初出茅庐的大华给挤兑死了?</P>
说是挤兑死的有些夸张,不过他在附近的布铺询问的时候,才打听到一些绝密消息。</P>
昌邦布铺虽然被挤兑关门了,只是换了个老板,里面的伙计都还是原先那帮人,只要给点好处,什么事情都能打探一点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