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华严经》第四十四卷(白话译文)十通品第二十八 十忍品(2 / 2)

十方诸众生,皆为想所覆,(四面八方的所有众生,都被这些想法所覆盖,)

若舍颠倒见,则灭世间想。(如果放弃了颠倒的看法,那么世间的想法就会消失。)

世间如阳焰,以想有差别,(世间就像阳光下的热气,因为想法而有差异,)

知世住于想,远离三颠倒。(知道世间存在于想法之中,远离了三种颠倒的看法。)

譬如热时焰,世见谓为水,(比如在炎热的时候看到的热气,世人误以为是水,)

水实无所有,智者不应求。(实际上水并不存在,智者不应该去追求。)

众生亦复然,世趣皆无有,(众生也是这样,世间的乐趣都是不存在的,)

如焰住于想,无碍心境界。(就像热气存在于想法之中,没有阻碍心灵的境界。)

若离于诸想,亦离诸戏论,(如果离开了所有的想法,也就离开了所有的戏论,)

愚痴着想者,悉令得解脱。(那些愚蠢地执着于想法的人,都应该得到解脱。)

远离憍慢心,除灭世间想,(远离骄傲和自大的心,消除世间的想法,)

住尽无尽处,是菩萨方便。(居住在无尽的地方,这是菩萨的方便法门。)

菩萨了世法,一切皆如梦,(菩萨理解世间的法则,一切都像梦一样,)

非处非无处,体性恒寂灭。(不是在某个地方,也不是在没有地方,本质总是寂静和消灭。)

诸法无分别,如梦不异心,(所有的法门没有区别,就像梦和心没有不同,)

三世诸世间,一切悉如是。(三世的所有世间,一切都是这样。)

梦体无生灭,亦无有方所,(梦的本质没有生和灭,也没有具体的位置,)

三界悉如是,见者心解脱。(三界都是这样,看到这一点的人心灵得到解脱。)

梦不在世间,不在非世间,(梦不在世间,也不在非世间,)

此二不分别,得入于忍地。(这两者没有区别,可以进入忍耐的境界。)

譬如梦中见,种种诸异相,(比如在梦中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不同现象,)

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世间也是这样,和梦没有区别。)

住于梦定者,了世皆如梦,(居住在梦定的人,理解世间都像梦一样,)

非同非是异,非一非种种。(不是相同也不是不同,不是单一也不是多种多样。)

众生诸刹业,杂染及清净,(众生的各种行为,无论是杂染还是清净,)

如是悉了知,与梦皆平等。(都完全了解,和梦都是平等的。)

菩萨所行行,及以诸大愿,(菩萨的行为和所有的大愿,)

明了皆如梦,与世亦无别。(都清楚地知道像梦一样,和世间没有区别。)

了世皆空寂,不坏于世法,(理解世间都是空寂的,但不破坏世间的法则,)

譬如梦所见,长短等诸色。(比如梦中看到的,长短等各种各样的颜色。)

是名如梦忍,因此了世法,(这叫做如梦的忍耐,因此理解世间的法则,)

疾成无碍智,广度诸群生。(迅速成就无碍的智慧,广泛地度化所有众生。)

修行如是行,出生广大解,(修行这样的行为,产生广大的理解,)

巧知诸法性,于法心无着。(巧妙地了解所有法门的本质,在法门中心灵没有执着。)

一切诸世间,种种诸音声,(所有的世间,各种各样的声音,)

非内亦非外,了之悉如响。(不是内在的也不是外在的,了解它们都像回声一样。)

如闻种种响,心不生分别;(就像听到各种各样的回声,心中不产生分别;)

菩萨闻音声,其心亦如是。(菩萨听到声音,他的心也是这样。)

瞻仰诸如来,及听说法音,(瞻仰所有的如来,以及听到说法的声音,)

演契经无量,虽闻无所着。(演绎契合的经文无量无边,虽然听到但没有执着。)

如响无来处,所闻声亦然,(就像回声没有来源,所听到的声音也是这样,)

而能分别法,与法无乖谬。(但能够分别法门,和法门没有违背。)

善了诸音声,于声不分别,(善于了解所有的声音,对声音不产生分别,)

知声悉空寂,普出清净音。(知道声音都是空寂的,普遍发出清净的声音。)

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了解法门不在言语之中,善于进入无言的境界,)

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但能够展示言语,像回声一样遍布世间。)

了知言语道,具足音声分,(了解言语的道路,具备声音的要素,)

知声性空寂,以世言音说。(知道声音的本质是空寂的,用世间的语言来表达。)

如世所有音,示同分别法,(就像世间所有的声音,展示相同的分别法门,)

其音悉周遍,开悟诸群生。(他们的声音完全周遍,开悟所有众生。)

菩萨获此忍,净音化世间,(菩萨获得这种忍耐,用清净的声音度化世间,)

善巧说三世,于世无所着。(善于巧妙地说三世,对世间没有执着。)

为欲利世间,专意求菩提,(为了利益世间,专心寻求觉悟,)

而常入法性,于彼无分别。(而常常进入法门的本质,对它没有分别。)

普观诸世间,寂灭无体性,(普遍观察所有世间,寂静和消灭没有本质,)

而恒为饶益,修行意不动。(而总是为了利益他人,修行的意志不动摇。)

不住于世间,不离于世间,(不居住在世间,也不离开世间,)

于世无所依,依处不可得。(对世间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依靠的地方也找不到。)

了知世间性,于性无染着,(了解世间的本质,对本质没有污染和执着,)

虽不依世间,化世令超度。(虽然不依赖世间,但度化世间使其超越。)

世间所有法,悉知其自性,(世间所有的法门,都完全了解它们的本质,)

了法无有二,无二亦无着。(了解法门没有二元对立,没有二元对立也没有执着。)

心不离世间,亦不住世间,(心不离开世间,也不居住在世间,)

非于世间外,修行一切智。(不是在世间之外,修行所有的智慧。)

譬如水中影,非内亦非外,(比如水中的倒影,不是内在的也不是外在的,)

菩萨求菩提,了世非世间。(菩萨寻求觉悟,了解世间不是世间。)

不于世住出,以世不可说,(不在世间停留或离开,因为世间无法言说,)

亦不在内外,如影现世间。(也不在内外,就像倒影出现在世间。)

入此甚深义,离垢悉明彻,(进入这深奥的意义,离开污垢,完全明了,)

不舍本誓心,普照智慧灯。(不放弃最初的誓言,普遍照亮智慧的灯。)

世间无边际,智入悉齐等,(世间没有边界,智慧的进入完全平等,)

普化诸群生,令其舍众着。(普遍度化所有众生,使他们放弃所有的执着。)

观察甚深法,利益群生众,(观察深奥的法门,利益众生,)

从此入于智,修行一切道。(从这里进入智慧,修行所有的道路。)

菩萨观诸法,谛了悉如化,(菩萨观察所有法门,真实地了解它们都像变化一样,)

而行如化行,毕竟永不舍。(而行如变化的行为,终究永远不放弃。)

随顺化自性,修习菩提道,(顺应变化的本性,修行觉悟的道路,)

一切法如化,菩萨行亦然。(所有法门都像变化一样,菩萨的行为也是如此。)

一切诸世间,及以无量业,(所有的世间,以及无限的业力,)

平等悉如化,毕竟住寂灭。(平等地都像变化一样,最终都归于寂静和消灭。)

三世所有佛,一切亦如化,(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佛,一切也都像变化一样,)

本愿修诸行,变化成如来。(基于最初的愿望修行各种行为,通过变化成为如来。)

佛以大慈悲,度脱化众生,(佛以大慈大悲,度化变化中的众生,)

度脱亦如化,化力为说法。(度化也像变化一样,变化的力量用来说法。)

知世皆如化,不分别世间,(知道世间一切都像变化,不对世间进行分别,)

化事种种殊,皆由业差别。(变化中的事物各不相同,都是由于业力的不同。)

修习菩提行,庄严于化藏,(修行觉悟的行为,装饰变化的宝藏,)

无量善庄严,如业作世间。(无限的善行装饰,就像业力在世间创造的一样。)

化法离分别,亦不分别法,(变化的法门没有分别,也不对法门进行分别,)

此二俱寂灭,菩萨行如是。(这两者都归于寂静和消灭,菩萨的行为就是这样。)

化海了于智,化性印世间,(变化的海洋被智慧所了解,变化的本性印证世间,)

化非生灭法,智慧亦如是。(变化不是生灭的法门,智慧也是如此。)

第十忍明观,众生及诸法,(第十种忍耐是明晰的观察,众生和所有法门,)

体性皆寂灭,如空无处所。(本质和性质都是寂静和消灭的,像虚空一样没有地方。)

获此如空智,永离诸取着,(获得这种像虚空一样的智慧,永远离开所有的执着,)

如空无种种,于世无所碍。(像虚空一样没有种种,对世间没有任何阻碍。)

成就空忍力,如空无有尽,(成就了像虚空一样的忍耐力量,没有尽头,)

境界如虚空,不作空分别。(境界像虚空一样,不对虚空进行分别。)

虚空无体性,亦复非断灭,(虚空没有本质,也不是断灭,)

亦无种种别,智力亦如是。(也没有种种分别,智慧的力量也是如此。)

虚空无初际,亦复无中后,(虚空没有开始,也没有中间和结束,)

其量不可得,菩萨智亦然。(它的量无法得知,菩萨的智慧也是这样。)

如是观法性,一切如虚空,(这样观察法门的性质,一切都像虚空,)

无生亦无灭,菩萨之所得。(没有生也没有灭,这是菩萨所得到的。)

自住如空法,复为众生说,(自己居住在像虚空一样的法门中,再为众生讲述,)

降伏一切魔,皆斯忍方便。(降伏所有的魔障,这都是忍耐的方便法门。)

世间相差别,皆空无有相,(世间的相貌差别,都是空的没有相貌,)

入于无相处,诸相悉平等。(进入没有相的地方,所有的相貌都是平等的。)

唯以一方便,普入众世间,(只使用一种方便法门,普遍进入所有世间,)

谓知三世法,悉等虚空性。(就是知道三世的法门,全部等同于虚空的性质。)

智慧与音声,及以菩萨身,(智慧和声音,以及菩萨的身体,)

其性如虚空,一切皆寂灭。(它们的性质像虚空,一切都归于寂静和消灭。)

如是十种忍,佛子所修行,(这样的十种忍耐,是佛弟子所修行的,)

其心善安住,广为众生说。(他们的心善于安住,广泛地为众生讲述。)

于此善修学,成就广大力,(在这里好好修行学习,成就广大的力量,)

法力及智力,为菩提方便。(法门的力量和智慧的力量,是觉悟的方便法门。)

通达此忍门,成就无碍智,(通达这个忍耐的门径,成就无阻碍的智慧,)

超过一切众,转于无上轮。(超越所有的众生,转动至高无上的法轮。)

所修广大行,其量不可得,(所修行的广大行为,其量无法得知,)

调御师智海,乃能分别知。(只有调御师的智慧之海,才能够分别了解。)

舍我而修行,入于深法性,(舍弃自我而修行,进入深奥的法门性质,)

心常住净法,以是施群生。(心常常居住在清净的法门中,用这个来施予众生。)

众生及刹尘,尚可知其数,(众生和佛刹的尘埃,还可以知道它们的数目,)

菩萨诸功德,无能度其限。(菩萨的各种功德,没有人能够测量它们的界限。)

菩萨能成就,如是十种忍,(菩萨能够成就,这样的十种忍耐,)

智慧及所行,众生莫能测。(智慧和所行,众生无法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