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脉,其脉象表现为细而迟缓,往来艰涩不畅,脉形短小且分散,有时会出现短暂的停歇后又继续跳动(《脉经》)。脉搏跳动时参差不齐,失去了正常的节律(《素问》)。就如同用轻刀刮削竹子时所发出的声音(《脉诀》),又好似雨水洒落在沙滩上,容易消散(《通真子》)。也如同生病的蚕在蚕食桑叶一般,缓慢而艰难。
涩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阳气过盛,导致气血不足,所以脉象会显得蹇滞不畅,而这种脉象与肺脏的生理功能较为适宜。《脉诀》中曾提到:用手指触摸时似乎能感觉到,但举起手指时却又完全消失。这与《脉经》中所描述的涩脉特征完全不同。
从脉象的形态来看,涩脉呈现出细、迟、短、涩、散、止等特点。它的脉象细如发丝,迟缓而无力,脉形短小且分散,有时还会出现短暂的停歇,就像雨滴洒落在沙滩上,容易消散。这种脉象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生病的蚕在蚕食桑叶,缓慢而艰难。
在与其他脉象相比较时,涩脉与参伍不调的脉象相似。参伍不调的脉象表现为脉搏跳动参差不齐,失去了正常的节律。而涩脉则不仅脉搏跳动不规律,还显得短小而艰难,就如同用轻刀刮削竹子时所发出的声音。此外,涩脉还与微脉、濡脉、弱脉等脉象有所区别。微脉极其细弱,重按时几乎感觉不到;濡脉则浮而柔细;弱脉则沉而柔细。
在临床诊断中,涩脉主要与血液不足、肾精亏损、反胃、亡阳、多汗、雨淋等病症相关。对于女性来说,如果出现涩脉,可能是怀孕时的胎病,也可能是没有怀孕时的败血之症。此外,涩脉还可能提示心脏虚弱、胸部疼痛、胃虚胁胀、精血俱伤、肠结、尿淋或下血等病症。在诊断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和其他脉象进行综合判断,以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案。
虚脉,脉象迟大而柔软,按压时感觉无力,手指按压处呈现出豁然空虚的状态,正如《脉经》中所描述的那样。
崔紫虚曾说:“脉象虽大但力量薄弱,其虚弱之状便可知晓。”
然而,《脉诀》中提到:“寻之不足,举之有余,止言浮脉,不见虚状。”杨仁斋则言:“其脉象状似柳絮,散漫而迟。”滑氏则认为:“散大而耎,皆是散脉,而非虚脉。”
在体状相类诗中,虚脉被描述为举之迟大按之松,脉象无边无涯,类似于谷空之状。切勿将芤虚视为一类,因为芤脉来势浮大,似慈葱般。虚脉浮大而迟,按压时无力,而芤脉则是浮大按压中空。芤脉主脱血,虚脉主血虚。浮散二脉则见于浮脉之中。
在主病诗中,虚脉所主之病包括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此外,血不荣心则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正如经文中所说:“血虚脉虚。”气来虚微则为不及,病在内。若久病后脉象仍虚者,往往预示着病情不佳,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实脉:脉象无论在浮取还是沉取时都能明显感觉到,脉象大而长,略带弦象,手指按下去有坚实有力的感觉,就像绳索一样紧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