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们用新的木材补充船身的缺失部分,用桐油涂抹在木材上,桐油能够防水和防腐。船帆则是用坚韧的帆布制作而成,曲茵和渔民们一起将帆布裁剪成合适的形状,然后用针线缝制成船帆,再安装在渔船上。
在解决了渔船和码头的问题后,曲茵把目光投向了近海渔业资源的恢复。她发现海水的污染主要是战争期间的废弃物和油污造成的。
曲茵组织渔民们在海滩上设置了一些油污吸附装置。他们用废旧的棉花和稻草编织成一个个大球,然后将这些球放入海水中。油污会吸附在这些球上,渔民们定期将球打捞上来,更换新的吸附球。
对于海水中的废弃物,曲茵带领渔民们乘坐小船出海打捞。海面上漂浮着各种垃圾,有破旧的木板、塑料瓶等。渔民们用网兜将垃圾打捞上船,然后运到岸上进行处理。
随着海水逐渐变得清澈,曲茵从其他地方引进了一些适合近海养殖的鱼苗和贝类苗种。鱼苗在水桶里欢快地游动,贝类苗种则附着在一些贝壳上。曲茵和渔民们将鱼苗和贝类苗种放入近海的养殖区域。
为了保护养殖区域,曲茵教渔民们设置了一些简易的防护网。防护网用尼龙绳和竹子制作而成,能够防止鱼类和贝类被其他海洋生物捕食,也能避免它们随波逐流。
除了渔业,曲茵还发现渔村的房屋大多破旧不堪,需要进行修复和改善。她教渔民们用海边的贝壳和珊瑚制作装饰品,用来装饰房屋。
渔民们在海滩上收集贝壳和珊瑚,贝壳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珊瑚则像树枝一样美丽。他们将贝壳镶嵌在房屋的墙壁上,将珊瑚制作成挂件挂在门口。这些贝壳和珊瑚装饰品让渔村的房屋变得更加美丽,也成为了渔村的一道独特风景。
在渔村逐渐恢复生机的过程中,曲茵又来到了一个位于山谷中的古老城镇。这个城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谷中。但战争使这里的许多建筑受到了破坏,街道上布满了碎石和瓦砾,城镇里的居民们生活在一片废墟之中。
曲茵走进城镇时,山谷中的风在废墟间穿梭,发出呼啸声,仿佛在诉说着城镇的伤痛。古老建筑的墙壁上有许多裂缝,屋顶的瓦片掉落,露出了里面的木梁。
曲茵首先决定对城镇的标志性建筑——一座古老的钟楼进行修复。钟楼位于城镇的中心广场,曾经是城镇的骄傲。钟楼的砖石结构有多处损坏,曲茵和城镇的工匠们一起检查每一块砖石。
他们从城镇周围的废墟中寻找可以使用的砖石,有些砖石上还刻着古老的花纹,见证着城镇的历史。找到合适的砖石后,工匠们用灰浆将砖石一块一块地重新砌在钟楼上。灰浆是用石灰和沙子混合而成的,曲茵亲自调配灰浆,确保其黏性和硬度合适。
在修复钟楼的同时,曲茵也关注着城镇的街道修复。街道上的碎石和瓦砾需要清理干净,居民们拿着铲子和扫帚,在曲茵的带领下开始工作。他们将碎石堆放在一边,这些碎石可以用于其他建筑的修复。瓦砾则被运到城镇外的指定地点。
清理完街道后,曲茵教居民们用石板重新铺设街道。石板是从城镇附近的采石场开采而来的,每一块石板都很重。居民们两人一组,用撬棍将石板撬起,然后搬到指定的位置铺设。新铺设的石板街道整齐而美观,走在上面发出清脆的声响。
曲茵还注意到城镇里的居民大多以传统的手工艺为生,如刺绣、制陶等。但由于战争,这些手工艺的传承受到了威胁。
她在城镇里找了一个宽敞的院子,将刺绣和制陶的手艺人召集起来。院子里有几棵古老的槐树,槐树枝繁叶茂,为院子提供了一片阴凉。
对于刺绣工艺,曲茵发现年轻人们对手绣的针法不太熟悉。她请来了一位老绣娘,老绣娘拿出自己珍藏的绣品,绣品上的花朵栩栩如生,仿佛要从布面上绽放出来。老绣娘开始示范针法,她的手指灵活地在布面上穿梭,绣针上下飞舞。年轻人们围坐在她身边,眼睛紧紧盯着她的双手,认真地学习着每一种针法。
在制陶方面,曲茵和制陶师傅们一起修复了城镇里的陶窑。陶窑的烟囱有些破损,窑壁也出现了裂缝。他们用新的泥土和稻草混合,修补陶窑的窑壁。泥土湿润而有黏性,稻草则增加了泥土的韧性。曲茵用手将混合好的泥料均匀地涂抹在窑壁上,手指划过窑壁,感受着它的温度和质地。窑壁上的裂缝在泥料的填补下逐渐消失,变得平整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