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新制度,真能如我们所愿,为大唐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吗?”郑逸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孙院长一愣,随即抚须笑道:“殿下多虑了,这可是您和夏姑娘呕心沥血的成果,老朽相信,假以时日,定能为我大唐带来一番新气象!”郑逸勉强一笑,心中却始终无法放下那份沉甸甸的隐忧。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起来:“孙院长,我决定去民间书院走走,看看情况。”说罢,他便转身离去,只留下孙院长一人在风中凌乱。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郑逸的身影略显孤寂。
他走在长安城的街道上,两旁商贩的叫卖声、孩童的嬉闹声交织在一起,却丝毫无法让他分心。
他脑中不断浮现着新制度实施后的种种可能,眉头紧锁。
来到城郊一处简陋的民间书院,郑逸刚踏进院门,便听到一阵嘈杂的争吵声。
他抬眼望去,只见一群衣着光鲜的官员正围着几个书生模样的人,言辞激烈,态度傲慢。
为首一人,正是朝中以保守着称的魏大人。
他此刻正指着一个年轻书生,唾沫横飞:“就凭你们这些泥腿子,也想参加科举?痴心妄想!”
郑逸心中一沉,快步走上前去。
魏大人看到郑逸,先是一愣,随即阴阳怪气道:“哟,这不是郑王殿下吗?怎么,也来关心这些下等人了?”郑逸面色平静,眼神却如寒潭般深邃:“魏大人,此言差矣。新制度之下,人人平等,只要有才华,皆可为国效力。”
魏大人冷笑一声:“平等?殿下莫不是在说笑?这天下,从来就没有平等!这些寒门子弟,一辈子都只能是泥腿子!殿下还是不要白费力气了!”周围的书生们听到这话,纷纷低下头,眼中满是失望和愤懑。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仿佛一根绷紧的弦,随时可能断裂。
郑逸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
郑逸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掷地有声:“魏大人,你说这天下没有平等,可在我看来,人人皆有为国效力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平等!新制度,选拔的是人才,而非出身!寒门子弟怎么了?他们饱读诗书,胸怀抱负,为何不能为大唐贡献力量?”
他环视周围的书生,目光中充满了鼓励和肯定:“诸位,不必理会这些陈腐之言!只要你们有真才实学,便能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为大唐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起初,围观的民众们还有些疑惑,交头接耳地议论着。
但随着郑逸深入浅出的讲解,他们脸上的疑惑逐渐被理解和认同所取代。
有人开始点头附和,有人则激动地握紧了拳头。
郑逸侃侃而谈,将新制度的优势和对大唐未来的意义娓娓道来。
他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将复杂的问题解释得通俗易懂,就连书院里的老先生也听得频频点头,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
看到这一幕,郑逸嘴角扬起一抹自信的笑容。
他知道,他的努力没有白费,新制度的种子已经开始在民间生根发芽。
就在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从人群外传来:“郑逸!”
郑逸循声望去,只见夏婉正站在人群外,一双明亮的眼睛关切地望着他。
夏婉拨开人群,走到郑逸身边,心疼地望着他略显疲惫的脸庞:“怎么跑到这里来了?也不注意休息。”
郑逸握住夏婉的手,柔声道:“没事,我就是来看看新制度的实施情况。”
夏婉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站在他身旁,用眼神传递着无声的关怀。
两人之间,仿佛有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安心。
郑逸的目光再次转向周围的民众,语气坚定地说:“诸位,新制度的推行,或许会遇到阻力,但我们绝不能放弃!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克服困难,为大唐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民众们被他慷慨激昂的言辞所感染,纷纷高声呼喊着表示支持。
郑逸看着眼前一张张充满希望的脸庞,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夏婉看着意气风发的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