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的陈先生不是在家里,也没有柱柱小朋友在旁,而是他自己一个在办公室里。
互相寒暄后,陈先生就直接进入正题了:“小李老师呀,好不容易孩子幼儿园开学了,又好不容易上周六我们方便出门了,我们想安排孩子收拾完幼儿园的小书包后,就一起去湿地公园玩、给他跑跑,谁知他一开始收拾就磨蹭,后来干脆赖在地上了!唉,这该怎么办好?”
“嗯嗯,那当天家长们是怎么处理的呢?”
“唉,”陈先生又叹了一口气,“我和孩子妈还在想办法的时候,孩子奶奶就等不及了,很快去替孩子收拾完了书包,然后哄着孩子按原计划出门了……”
李欣大约明白是啥情况了——这不是第一例孩子被老人家纵容的个案了。“那您有没有和宝妈交流一下呀,你们觉得这个处理过程里的问题是啥?”
陈先生很认真地说:“我们当时挺尴尬的,因为本来是想让孩子练习自己收拾自己的东西,之前也跟孩子说好了的。结果孩子一耍赖,就有老人家给他代办了!我们觉得,这首先是让孩子损失了一次练习自己收拾的机会;其次,是不是还会,让孩子觉得他只要耍赖,就会有老人家帮他,所以以后更加难管了?”
这段话听下来,李欣由衷地露出了亲和力满分的笑容,也由衷地给对方隔空点赞起来,“我理解是什么情况了,您和宝妈的分析很棒,我也特别同意!因为这里面牵涉到老人家的参与,所以可能会复杂些,我们一步一步来说哈。
首先分享一下,当只有肯坚持底线的家长在场时,我推荐的一种应对方式。比如,我家兰兰上幼儿园后,不知跟谁学了耍赖,也会突然坐在地板上闹一下,这时我就会停下来问她:‘你希望怎么样?先站好了,我们才好商量。’
因为我们家一直坚持,避免因孩子闹脾气而答应她任何事的,都是等她平静下来,一起商量出共识,再以商量好的方式去满足她的正当需求。所以,只要我们坚持住,只接受好好商量,她很快就会放弃耍赖了。”
陈先生:“对对,我们也是想达到这个效果的,但真的是,有老人家在,就很难办了……怎么应对老人家这样的习惯呢?”
李欣:“嗯嗯,这点上我们有共识了,就是一个很好的基础。接下来,若是无法避免老人家在场的话,我还是推荐宝爸能跟爷爷奶奶聊一聊,让他们尽量了解了解你们准备帮孩子坚持的一些练习,以及为什么要坚持这些练习。
如果能通过互相增进了解,而改善了家人协作,那当然最好。如果聊的过程中您发现,暂时很难改善您和老人家的协作,那我还是建议,避免老人家参与相关环节,而只让老人家‘陪玩’。
比如,相约出门这样的时候,可以让老人家先出发,到楼下或湿地公园门口,稍等一会儿,大家再汇合——我只是按自己的理解举例哈,您可以换成更符合您家情况的具体安排。”
这让陈先生恍然大悟起来:“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完全可以安排一下,避免孩子练习自己收拾时,老人家在场的!不过,我对孩子耍赖时,请他平静下来商量,还是不太有信心,真的可以让孩子耍赖时停下来,理智地跟我们商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