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李善长 | 大明开国第一相(1 / 2)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4137 字 3天前

他是大明开国第一相,也是朱元璋最信任的谋士之一。从朱元璋征滁州开始,他谋划并主馈饷,被朱元璋比作汉之萧何。朱元璋得巢湖水师后,他力主渡江,在拔采石、征太平、克集庆、下镇江的诸役中,朱元璋均以其为参议,凡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出其手。明朝建立后,他参与制定众多制度,为明朝奠定制度根基。他以卓越的智慧和才能辅佐朱元璋成就帝业,最后却被满门抄斩,未能善终。

他就是明朝开国六公之首的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今属安徽省)人。元末明初政治家、谋略家。明朝开国功臣,第一任丞相。朱元璋最信任的谋士之一。

公元1314年,元延佑元年。李善长出生于濠州定远县,与朱元璋的老家凤阳比邻。李善长的家庭背景,史书没有记载,但至少不会是大家,他如果出身于权势家族,史官们肯定不会少记这一笔。而从李善长能够识文断字,且在乡里为人公允,被推为祭酒,可见家中应该较为殷实,大概率是商贾世家。

李善长从小就喜爱读书,有智慧和谋略,通晓法家学说,预计事情,大多被他说中。《明史·李善长传》记载:“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李善长生活时期,正处于元朝末年的风雨飘摇之中。元朝廷的统治日益腐朽,政治黑暗,官员贪污成风,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烽火连天,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

公元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平定滁州时,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朱元璋知道李善长是当地年高有德之人,对他以礼相待。在交谈中,李善长展现出了自己渊博的学识和对天下局势的深刻见解。

朱元璋问李善长:“如今天下大乱,四方战火纷飞,先生认为何时才能平定这乱世呢?”

李善长沉思片刻,回答道:“秦末战乱之时,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却能豁达大度,知人善用,不滥杀无辜,仅用了五年时间便成就了帝王之业。如今元朝纲纪已乱,天下土崩瓦解,正是英雄辈出之时。你出生于濠州,与刘邦的故乡沛县相距不远,山川之间或许也有着王者之气。倘若效法汉高祖,天下便可轻易平定。”

朱元璋听后,心中大为震动。李善长的这番话,正与他心中的想法不谋而合。在这乱世之中,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光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正确的策略和用人之道。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见识和智慧深感钦佩,于是,朱元璋将李善长留在身边做了掌书记,参与军中机要事务。

从此刻开始,李善长正式开启了他辅佐朱元璋的征程。这一年,他四十岁。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为他出谋划策,成为了朱元璋身边不可或缺的智囊。在攻占滁州的战役中,李善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他协助朱元璋制定战略计划,负责筹划粮饷,保障了军队的后勤供应。在他的努力下,军队的物资充足,士兵们能够安心作战,为攻占滁州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对他的表现十分满意,对他也更加信任,将更多的重要事务交给他处理。《明史·李善长传》记载:“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

随着朱元璋势力的不断壮大,他的威名如同一面旗帜,吸引着各地的豪杰纷纷前来归附。每当有将领前来归附时,李善长都会亲自出面接待,以他的真诚和热情,让这些将领感受到朱元璋阵营的诚意和温暖。他会仔细地考察每一位将领的才能和特点,然后根据他们的长处,向朱元璋提出合理的任用建议,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然而,人数的增多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些将领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性格,在日常相处和军事行动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摩擦。有的将领因为争夺功劳而互不相让,有的则因为战略意见不合而争吵不休,这些内部矛盾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军队的团结和战斗力。

李善长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他主动承担起协调诸将关系的重任。在处理将领之间的矛盾时,李善长总是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去倾听双方的诉求,耐心地劝解和调和。他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化解将领们之间的误会和怨恨,让他们重新回到团结一心的状态。李善长的这些努力,不仅让将领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也让整个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朱元璋对他的工作十分满意,对他也更加信任。在朱元璋的心中,李善长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谋士,更是他的左膀右臂,是他成就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然而,随着朱元璋势力的崛起,也引来了一些人的嫉妒和猜忌。

郭子兴看着朱元璋的势力逐渐超过自己,心中充满了不安和嫉妒。他不仅逐渐剥夺朱元璋的兵权,还想方设法地拉拢朱元璋身边的重要人物。李善长作为朱元璋身边最得力的助手,自然成为了郭子兴拉拢的首要目标。郭子兴多次派人去劝说李善长,许以高官厚禄,希望他能够离开朱元璋,转而投靠自己。然而,他低估了李善长对朱元璋的忠诚,李善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郭子兴的招揽。《明史·李善长传》记载:“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

经过这件事情,朱元璋和李善长之间的关系更加深厚。朱元璋对李善长十分倚重,而李善长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全力以赴的辅佐朱元璋。他的智慧和谋略在每一场战役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朱元璋军队不可或缺的力量。

公元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朱元璋驻军和阳时,亲自率军前去进攻鸡笼山寨,只留少量兵力帮助李善长留守。元军得知和阳城中兵力空虚,便认为这是一个偷袭和阳的绝佳机会。于是,元军悄悄集结兵力,前来偷袭和阳。面对元军的来袭,李善长没有丝毫的慌乱,而是迅速冷静下来,开始思考应对之策。他仔细分析了元军的行动规律和可能的进攻路线,凭借着自己对地形的熟悉和丰富的军事经验,制定了一个周密的伏击计划,最终成功击败了元军,成功地保卫了和阳。

这场胜利,让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军事才能有了新的认识。他没想到,李善长不仅在后方的管理和协调方面表现出色,在战场上也能指挥若定、智勇双全,朱元璋认为他很有本事。

而在渡江作战的决策中,李善长的远见卓识再次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时,朱元璋的军队屯驻于和州,几次发生粮荒,士兵们吃不饱饭,士气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和州周围的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军队的长期需求。朱元璋意识到,要想摆脱困境,实现更大的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他将目光投向了长江对岸,那里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土地,是一个理想的发展之地。

然而,渡江作战并非易事,需要面对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摆在朱元璋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没有船只。正当朱元璋为此事一筹莫展之际,巢湖水师因为长期受到左君弼的打压,势单力孤,难以自保,前来归附了朱元璋,堪称神助。当然,这里面或许也有朱元璋阵营的谋划作用。

朱元璋获得巢湖水师后,李善长极力主张渡江。攻克采石后,朱元璋率军直趋太平,李善长事先写下榜文,严禁士兵违反军纪,侵扰百姓。太平城被攻下,李善长马上将榜文贴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军中秩序井然,秋毫无犯。百姓们对朱元璋的军队赞不绝口,纷纷主动支持和帮助他们。

朱元璋为太平兴国翼大元帅时,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不久随军攻克集庆路。在将要攻取镇江时,朱元璋担心诸将约束不了部下,便佯装发怒,要惩罚他们,经李善长力救,此事才得以解决。镇江攻下之后,百姓都不知道有兵到来。

朱元璋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李善长为参议。当时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等都为幕僚,而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李善长决定。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命李善长兼领府司马,晋升为行省参知政事。

在后来的许多战役中,李善长都一直参与其中,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无论是制定战略计划,还是分析战场形势,李善长都能给出独到的见解和建议。他的智慧和谋略,帮助朱元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逐渐在众多起义军势力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公元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吴王,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机构。此时的李善长,凭借着多年来在朱元璋身边的出色表现和卓越贡献,被任命为右相国,成为了这个新兴政权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在担任右相国期间,李善长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才能和管理能力。他通晓典故,裁决事务非常迅速,又善于辞令。朱元璋招贤纳士时,总是让李善长起草文告。朱元璋前后率军征讨,都命李善长留守,将吏顺从,居民安然,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从不缺乏。

公元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论平吴之功,封李善长为宣国公。改官制,以左为大,以李善长为左相国。朱元璋当初渡江时,经常使用重典。有一天,他对李善长说:“法有连坐三条,不是太过分了吗?”李善长因此请求除大逆之罪外,全部免去连坐之罪。朱元璋于是命令他与御史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朝中内外。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对于朱元璋和李善长来说,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朱元璋在应天正式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改元洪武。李善长作为朱元璋的重要谋士和开国功臣,在这个重大的历史时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担任大礼使,负责筹备和主持追封朱元璋祖先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等一系列重要的仪式。这些仪式不仅是对朱元璋家族地位的确认,也是新王朝建立的重要象征,李善长以其严谨的态度和出色的组织能力,确保了仪式的顺利进行,为新王朝的开端增添了庄重和威严的氛围。

随后,朱元璋任命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参与决定军国大事,其他仍然如故。皇帝巡幸汴梁,李善长留守,一切事情李善长都可以不经请示灵活处理。

李善长凭借着自己对元朝制度的深入了解和多年的政治经验,开始着手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制度进行建设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