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李善长 | 大明开国第一相(2 / 2)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4137 字 9天前

在政治制度方面,李善长协助朱元璋确定了六部官制,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使得朝廷的行政机构更加合理、高效。他还参与商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礼仪等事宜,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这些礼仪规范不仅在宫廷中得到了严格的执行,也逐渐影响到了民间社会,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在经济制度方面,李善长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他建议专卖两淮之盐,设立茶法,通过对盐和茶的专卖,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他还积极推动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鱼税等措施,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他的努力下,国家的财富日益增长,百姓的生活也逐渐得到了改善。这些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为明朝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文化制度方面,李善长奉命监修《元史》,组织了一批学者对元朝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编纂。《元史》的修成,不仅为后人了解元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有助于巩固明朝的统治地位,增强民族认同感。他还参与编写了《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这些书籍对明朝的政治制度、礼仪规范、道德准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规定,成为了明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天下局势逐渐稳定,朱元璋开始对开国功臣进行大规模的分封。在这次分封中,李善长被授予 “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 的称号,晋升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他的地位在所有功臣中位居首位,诏书中将他比作汉代的萧何,对他的功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褒奖。

除了封王拜相,朱元璋还赐予李善长免死铁券。免死铁券在当时可是无比珍贵的赏赐,它就像是一道保命符,意味着李善长在犯某些罪行时可以免死。李善长得到了两张免死铁券,他本人可以免死两次,其子可以免死一次。这不仅是对李善长个人功绩的认可,也是朱元璋对他的极度信任和恩宠的体现。一时间,李善长成为了朝廷中最显赫的人物,他的家族也因此荣耀至极。

李善长虽然在明朝的建立和初期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他的性格中却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这些缺陷如同隐藏在暗处的定时炸弹,为他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李善长外表看似宽厚温和,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长者形象。然而,在这看似温和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嫉妒和苛刻的心。他对于那些才能出众、地位逐渐上升的人,常常心生嫉妒,难以容忍别人超越自己。这种嫉妒心理,使得他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往往表现出不公正和狭隘的一面。

参议李饮冰、杨希圣,仅仅因为在讨论国事时,稍微冒犯了李善长的权威,他便怀恨在心,利用自己的职权,以莫须有的罪名奏请皇上,将他们罢免。这种睚眦必报的行为,让朝中的大臣们对他心生畏惧,不敢轻易与他发生冲突。更有甚者,李善长与中丞刘基争论法令时,竟然不顾自己的身份和形象,对刘基进行辱骂。刘基本是一个豁达之人,但面对李善长的无理取闹,他也感到十分无奈和委屈。刘基深知,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己很难再有所作为,于是,他选择了告老还乡,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李善长的这些行为,使得他在朝中树敌众多。许多大臣对他表面上恭敬有加,但内心却充满了不满和怨恨。他的嫉妒和苛刻,破坏了朝廷内部的和谐氛围,也影响了他在众人心中的形象。

随着明朝政权的逐渐稳定,朱元璋开始着手加强中央集权,将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这个过程中,李善长作为朝中的重要大臣,他的家族势力以及与其他势力的关系,逐渐引起了朱元璋的关注和警惕。

李善长在朝中的地位尊崇,他的家族成员也因此得到了许多特权和利益。他的弟弟李存义被封为太仆寺丞,他的儿子李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成为了驸马都尉。李善长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为家族成员谋取了不少官职和财富,使得李氏家族在朝中的势力日益壮大。他们在朝中结党营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对朝廷的决策和政治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李善长与胡惟庸的关系密切,这也成为了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李善长与胡惟庸是同乡,有着深厚的乡土情谊。而且两人还有着姻亲关系,李善长弟弟李存义之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在李善长的举荐下,胡惟庸进入了朝廷,并逐渐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胡惟庸起初表现出了一定的才能和忠诚,他在政务处理上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因此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然而,随着权力的逐渐增大,胡惟庸的野心也开始膨胀。

胡惟庸在担任丞相期间,独断专行,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他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压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大臣,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重要的职位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他还私自截留内外各部门的奏章,凡是对自己不利的奏章,都被他扣下不上呈给朱元璋。他的这些行为,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的权威,也引起了许多大臣的不满和反对。

朱元璋对胡惟庸的行为并非毫无察觉,他一直在暗中观察着胡惟庸的一举一动。他深知,胡惟庸的势力已经逐渐壮大,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会对自己的统治造成严重的威胁。然而,朱元璋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而是选择了隐忍,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将胡惟庸及其党羽一网打尽。

公元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终于爆发。朱元璋以结党营私、独断专权等罪名,将胡惟庸及其党羽一网打尽。胡惟庸被处死,他的家族成员也受到了牵连,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胡惟庸被诛后,整个朝廷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人们都在担心,这场风暴是否会继续蔓延,下一个被牵连的会是谁?很快,就有人向朱元璋告发,说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密切,可能也参与了谋反。

这些告发者中,有的是出于对李善长的嫉妒和怨恨,想借此机会扳倒他;有的则是为了自保,希望通过告发李善长来表明自己的忠诚。朱元璋接到这些告发后,并没有立即对李善长采取行动。他念及李善长多年来的功劳,以及两人之间曾经的深厚情谊,希望李善长能够主动站出来,向他解释清楚与胡惟庸的关系。然而,李善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险,他依然保持着沉默,没有向朱元璋做出任何解释。他的这种态度,让朱元璋更加不满,也让他在朱元璋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人告发与胡惟庸私交密切,是胡惟庸的党羽。这一消息再次将李善长推向了风口浪尖。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心中十分愤怒。他没想到,李善长的弟弟竟然也参与了胡惟庸的谋反。他本想严惩李存义,但考虑到李善长的面子,最终还是决定网开一面,下诏免死,只是将李存义父子罢官,安置到了崇明。

按常理来说,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赦免了他的弟弟,李善长应该亲自进宫面谢朱元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然而,李善长却没有这么做。他认为,自己为朱元璋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朱元璋赦免自己的弟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无需言谢。他的这种态度,让朱元璋感到十分失望和愤怒。在朱元璋看来,李善长的行为是对他的不敬,是对皇权的挑战。从此,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不满和猜忌达到了顶点,心中对他动了杀念。

公元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高龄,本应在家中安享晚年。然而,李善长为了建造一座豪华的府宅,私自向信国公汤和借了三百士兵。在古代,私自借兵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罪行,更何况李善长还是一位位高权重的大臣。汤和深知此事的严重性,他不敢隐瞒,立即将此事秘密上奏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他决定借此机会,彻底调查李善长与胡惟庸案的关系。于是,他下令将李善长的亲戚丁斌下狱治罪,并对他进行严刑逼供。丁斌曾在胡惟庸府中做事,与胡惟庸关系密切。丁斌在酷刑之下,供出了李存义与胡惟庸勾结的事实。朱元璋又下令逮捕李存义,李存义在审讯中,供出了当年胡惟庸劝说李善长参加谋反的经过。

据李存义交代,胡惟庸曾经多次劝说李善长参与谋反。第一次,胡惟庸派李存义去劝说李善长,李善长听后惊叱道:“尔言何为者!审尔,九族皆灭!” 第二次,胡惟庸又派李善长的故人杨文裕去劝说他,说:“事成当以淮西地封为王。” 李善长虽然心中有所动摇,但还是拒绝了。第三次,胡惟庸亲自去劝说李善长,李善长依然没有答应。最后,胡惟庸再次派李存义去劝说,李善长叹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从这些供词中可以看出,李善长虽然没有直接答应参与谋反,但他的态度却十分暧昧,他的徘徊观望,让朱元璋认为他心怀两端,对自己不忠。

面对这些罪证,李善长百口莫辩。他深知,自己已经陷入了绝境,无论如何解释,都无法改变朱元璋对他的看法。朱元璋以李善长 “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 的罪名,下令将他全家七十余人全部处死。《明史·李善长传》记载:“狱具,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这位曾经的开国功臣,位极人臣的丞相,最终落得个满门抄斩的悲惨结局。

李善长的死,标志着胡惟庸案的彻底结束。这场历时十余年的大案,牵连了三万余人,无数家庭因此破碎。这个案子里没有真正的赢家,有的只是权力游戏中一地的狼藉。朱元璋通过这场大案,不仅铲除了胡惟庸及其党羽,还借机打压了朝中的其他势力,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皇权。

李善长被处死后,朝中许多人都为他感到惋惜和不平。虞部郎中王国用便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对李善长的同情和对正义的执着,毅然上书为李善长喊冤。王国用在奏疏中言辞恳切,他深刻地分析了李善长的处境和动机,认为李善长已经位极人臣,享尽了荣华富贵,实在没有理由跟随胡惟庸谋反。

王国用的这篇奏疏,字字句句都切中要害,揭示了李善长被冤杀的可能性。他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虽然朱元璋并没有对这篇奏疏做出公开的回应,但他的沉默似乎也暗示了他内心的一些想法。或许,在朱元璋的内心深处,他也知道李善长的死存在着一些疑点,但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统治,他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

除了王国用之外,后世的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也对李善长的案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们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解读,认为李善长的谋反罪名缺乏确凿的证据,很可能是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清除潜在的威胁而故意罗织的罪名。李善长的死,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权力、忠诚和正义的深刻思考。

纵观李善长的一生,他从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投身于元末的乱世之中,辅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在这个过程中,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谋略,为明朝的建立和初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李善长的性格缺陷也给他带来了灾难。他嫉妒、苛刻,与朝中许多大臣结下了矛盾,树敌众多。他与刘伯温之间的明争暗斗,不仅影响了朝廷的和谐氛围,也让朱元璋对他产生了不满。他与胡惟庸的密切关系,更是成为了他命运的转折点。在胡惟庸谋反案中,他被牵连其中,最终被满门抄斩。从此以后,李善长的故居与后裔成为未解之谜。

李善长的死,不仅是一个功臣的悲剧,更折射出了权力斗争中人性的复杂。权力是把双刃剑,身处高位,切不可得意忘形,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因为权力如流水,一旦失去约束,便会冲垮人生的堤坝。面对富贵,万不可贪图享乐,须坚守勤勉本色,一旦沉溺其中,便会迷失前行的方向。

唯有在权力、利益中保持理智与克制,才能规避灾祸、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