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没有姚广孝的这一战略定策,靖难之役的结果可能会截然不同,朱棣能否夺取皇位也将成为未知数。
公元1402年,明建文四年。朱棣拜谒孝陵后,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宣布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为永乐元年。
朱棣登基后,任命姚广孝为僧录司左善世,负责管理全国的佛教事务。这个职位不仅位高权重,还体现了朱棣对姚广孝在佛教界地位的认可。同时,朱棣又加拜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让他成为太子朱高炽的老师,教导太子治国理政的道理。在明朝,太子少师是一个非常尊贵的官职,通常由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大臣担任,姚广孝获此殊荣,足见朱棣对他的信任和倚重。
朱棣对姚广孝的尊重还体现在日常的交往中。他每次与姚广孝交谈,都亲切地称他为少师,从不直呼其名。在古代,直呼其名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而朱棣对姚广孝如此称呼,显示出他对姚广孝的敬重和亲近。此外,朱棣还希望姚广孝能够还俗,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他认为,姚广孝为自己的登基立下了赫赫战功,应该享受世俗的荣华富贵。于是,朱棣赐予姚广孝豪宅、美女和万两黄金,希望他能够接受这些赏赐,还俗成家。
然而,姚广孝婉拒了朱棣让他还俗的提议,并且退还了朱棣赏赐给他的豪宅、美女和黄金。他表示,自己出家为僧多年,早已看淡了世俗的荣华富贵,这些身外之物对他来说毫无意义。他只愿继续以僧人身份,为朝廷效力。姚广孝的这一决定,让许多人感到不解。在他们看来,姚广孝为朱棣的登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如今功成名就,理应享受荣华富贵。而且,还俗不仅可以让他拥有世俗的地位和财富,还可以延续家族的血脉。然而,姚广孝却不为所动,他坚守自己的内心,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姚广孝拒绝世俗荣禄的行为,并非是故作清高,而是源于他内心深处的追求。他虽然热衷于政治,渴望建功立业,但他的出发点并非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在他看来,权力和财富只是实现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他并不在乎自己是否能够享受世俗的荣华富贵,只要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就心满意足了。
同时,姚广孝作为一名僧人,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强调放下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姚广孝在修行的过程中,深刻领悟了佛教的教义,他明白,世俗的荣华富贵只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只有放下对这些物质的追求,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因此,他拒绝了朱棣的赏赐,选择继续过着清苦的修行生活。
姚广孝的这一行为,也展现了他的高风亮节和超凡脱俗的气质。他不为权力和财富所诱惑,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初心和本色。在那个充满权力斗争和利益诱惑的时代,他的这种品质显得尤为珍贵。
同年,朱棣命姚广孝监修《明太祖实录》。《明太祖实录》是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生平事迹的编年体史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姚广孝亲自挑选了一批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学者,组成了一个强大的编纂团队。在编纂过程中,姚广孝严格要求,精益求精,他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仔细的考证和核实,力求做到真实、准确地记录朱元璋的一生。
经过多年的努力,《明太祖实录》终于编纂完成。这部史书共二百五十七卷,详细记载了朱元璋从出生到去世的各个方面,包括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政策,以及他与群臣、百姓的关系。《明太祖实录》的完成,不仅为后人研究明朝开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明朝的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姚广孝在监修《明太祖实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卓越才能,得到了朱棣和朝廷上下的一致赞誉。
公元1403年,明永乐元年。朱棣决心修一部文化巨着,以彰显国威,造福万代。他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不满,认为这部书内容不够丰富,涵盖面不够广泛。于是,他又令姚广孝任监修,同时扩大编纂队伍,累计达三千多人。姚广孝亲自制定了编纂凡例,明确了编纂的宗旨和方法。他要求编纂人员广泛收集各种书籍和资料,包括经、史、子、集,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方面的着作,力求做到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在编纂过程中,姚广孝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他将编纂人员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领域的编纂工作。他定期召开会议,了解各个小组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他还鼓励编纂人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编纂质量。在姚广孝的领导下,编纂工作进展顺利,历时五年,终于定稿,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全书共
卷(目录 60 卷,共计
卷), 册,约 3.7 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其内容涵盖了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各个领域,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编纂,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和整理,也是对世界文化的一次重要贡献。它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姚广孝开始辅佐太子朱高炽。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他性格温和,为人宽厚,喜好读书。但在那个充满权力斗争的宫廷中,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固。他的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都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他们经常在朱棣面前诋毁朱高炽,试图夺取太子之位。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姚广孝不仅要教导朱高炽治国理政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他在宫廷斗争中站稳脚跟,确保他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姚广孝凭借着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朱高炽出谋划策,帮助他化解了一次次的危机。
除了辅佐朱高炽,姚广孝还承担起教导皇长孙朱瞻基的重任。朱瞻基是朱高炽的长子,他聪明伶俐,深得朱棣的喜爱。姚广孝经常与朱瞻基交流,传授他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在姚广孝的教导下,朱瞻基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擅长骑射和军事指挥。在朱棣的多次北征中,朱瞻基都跟随在朱棣身边,参与了军事行动。他在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和能力。
姚广孝对朱高炽和朱瞻基的教导,不仅影响了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对明朝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高炽即位后,即明仁宗,他推行了一系列仁政,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发展科举制度,选拔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朱瞻基即位后,即明宣宗,他继承了朱高炽的政策,继续推行仁政,使明朝的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他还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他的统治下,明朝迎来了 “仁宣之治”,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稳定,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
可以说,姚广孝是 “仁宣之治” 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对两代储君的教导,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思想传递给了他们,为 “仁宣之治” 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帮助朱棣夺取了皇位,还在于他为明朝的长治久安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1418年,明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居于庆寿寺。朱棣数次前去探望,两人相谈甚欢。不久后,姚广孝在北京病逝,享年八十四岁。姚广孝的去世,让朱棣十分悲痛,朱棣暂停朝政两日,并下令以高僧的礼制安葬姚广孝。同年,姚广孝被追赠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洪熙元年,姚广孝被加赠为少师,配享成祖庙庭。
姚广孝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所作所为,在当世之人眼中,引发了复杂的情感和评价。作为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取皇位,这一行为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满和谴责,认为他挑起了叔侄之间的争斗,破坏了国家的稳定和安宁。
姚广孝的家人和朋友,对他的态度尤为复杂。当姚广孝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时,他的姐姐却对他闭门不见。曾经亲密无间的姐弟,如今却形同陌路,这让姚广孝心中充满了失落和困惑。他不明白,自己为家族带来了荣耀,为何姐姐却如此冷漠。后来,他再次去见姐姐,却遭到了姐姐的责骂。姐姐的责骂,如同一把利刃,刺痛了姚广孝的心。在姐姐看来,姚广孝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不惜挑起战争,让无数人陷入了痛苦和灾难之中,他的行为违背了道德和伦理。
除了姐姐,姚广孝的好友王宾也对他避而不见。王宾托人给姚广孝带了两句话:“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这两句话,饱含着王宾对姚广孝的失望和惋惜。在王宾眼中,姚广孝本是一个潜心修行的僧人,应该远离尘世的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然而,他却卷入了政治的漩涡,成为了权力斗争的参与者。他的行为,不仅违背了自己的初心,也伤害了许多无辜的人。
家人和朋友的态度,反映了当时部分人对姚广孝的看法。在他们看来,姚广孝的行为是自私和不负责任的,他为了自己的野心,不顾天下百姓的生死,将国家拖入了战争的深渊。他们无法理解姚广孝的选择,也无法原谅他的行为。
后世对姚广孝的评价,也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有人将他视为智慧的象征,称赞他的谋略和才能。也有人对他的行为表示质疑,认为他的手段过于残忍。他的谋略和智慧,被视为妖术,他的存在被视为不祥之兆。于是,“妖僧” 也成了姚广孝的一个标签。这种观点,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人们对他的复杂情感。
纵观姚广孝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争议性。在政治上,他出谋划策,为朱棣的成功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文化上,他主持编纂《永乐大典》,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以一介僧人之躯,成就了一番伟业,被后世称为 “黑衣宰相”。
然而,由于他谋划了靖难之役,让他在历史上饱受争议和批评。有人赞扬他的智谋和才能,也有人指责他祸乱朝纲,称他为“妖僧”。但不管怎样,姚广孝最终证明了自己,他的一腔抱负得以施展,我们更不能否认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姚广孝一生未娶,仿佛一片浮云,来无踪,去无痕,这或许就是他的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