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陈董事长的儿子并不愿意再去继续上学读研。于是,两人在这问题上爆发了矛盾。不过最后经过陈董事长的一番操作,陈寻最后还是乖乖的去考研究生了。
老谋深算的陈董事长找到了自己儿子千辛万苦追到的对象,希望她能去考研究生,这样自己的儿子可能就会改变之前的想法,刚开始陈董事长并没有说服这位女生,甚至还惹到了这位女生的反感。
但是毕竟姜还是老的辣,陈董事长就找到了女方的家长。在两位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陈董事长就和女方的家长就做出了一些承诺。
最后的结果是,女生在家长的极力劝说下,没有办法就先报考了研究生,而陈董事长的儿子陈寻也是知道了这些都是自己爹的杰作,但是又毫无办法,毕竟有些时候吧,两个恋爱中的男女,一旦女方考研成功,就是裂痕的开始。
最终可笑的是,女方并没有考研成功,而男方考上了。
言归正传,就在东厂的秦立和何永为参数比例头疼的时候,陈董事长的儿子陈寻早就从国外以高薪挖到了目前掌握着最先进的设备参数范围的人才。
至于为什么一直没有拿出来使用,就是为了能让秦立和何永为首的青壮派们会被元老派逼入绝境,更是为了能助长元老派的气焰,让他们可以在工厂肆意妄为。
说一千道一万,陈董事长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自己的儿子能顺顺利利的接班而扫除一些障碍。
为了这个目的,陈董事长可以牺牲掉一部分市场,一部分利润,甚至是一些人才。
终于,以秦立和何永为首的青壮派们始终找不到正确的比例参数值而绝望时,陈董事长的儿子以自己名义把高薪挖来的人才、不动声色的给安排进了东厂。
也就在这时,也是元老派们最嚣张跋扈的时候,甚至他们已经开始在公司的高级会议上提出,免除秦立和何永的职位的提议。
也是从在这一段时间开始,市场需求量的热度也逐渐到达的顶峰,也因为前一段市场过于火爆的原因,各大商家都看到商机,于是,接下里一、两年的时间里各地的新建的小工厂像雨露春笋般出现了一片又一片。
最终将导致的结果就是,价格被打压的越来越低,利润空间就逐渐越来越小,导致市场上的流通的货层次不齐。而原本有些的产品并不需要较好质量的原料就可以投生产而进入市场,所以一些厂家就开始选择次一点的原料进行加工生产。
其实市场的有些行业的买家并不需要过好的原材料产品,稍次一点的原材料是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的。于是,这两方行业的买卖方阵营就一拍即合。产生的后果就是,短时内直接就拉低了产品的价格。
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许多中大型工厂企业的利润直接出现断崖式的下跌,更坏的是,随着供货市场不断的涌入,整个市场居然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出现这样的结果就是,市场产品的价格已经触及到成本线以下,大量的小型工厂开始停工停产,而中大型的工厂也只能减产,但是前期的出货量实在是太大了,相关的产业在短时内根本就不需要在进货。
虽然市场上已经有大量的工厂开始陆续停工停产,但是一旦价格稍有回暖,这些工厂的机器就会马上开动,所以导致了中低市场的产品价格一直持续低迷。
而这个时候,国内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极端现场。
在市场上中低端的产品满市场都有,而价格都极低;但是市场的高质量、高品质的高价格产品需求量虽然不多,但却供不应求,而且价格还极高,再加上这些高品质、高质量的产品大部分的货量,还都是从国外进口,直接就导致了价格不断的走高。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国内的工厂的生产线几乎都是生产中低端的产品设备,高品质的产品在国内几乎是一片空白。
出现这种两极化的现象也是进一步说明了,随着国内新兴产业的崛起,各行各业对于质量的把控和追求是越来越高。
从这里也能看出,中国逐渐开始从一个低端制造业国开始往中、高端制造业国大步迈进。而这个行业出现这种情况,不过是大背景的一个小缩影。
由此可见,不管世界怎么变、行业怎么变、市场怎么变,永远不变的是:“好的产品永远是市场最缺的!!!”
而此时,有些有眼光的中大型工厂企业早就已经着手引进了,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好的原材料,并开始预备投入生产。至于那些小型企业根本没有资金去参与这些竞争。所以这个时候,谁率先能大批量的生产出高品质、高质量的产品,谁就能抢先占据高端市场的份额,谁就能吃到国内高端市场空白期的第一波也是最肥的一波大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