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身份很特殊,他既和新锐改革派亲善,是富弼的岳丈,范仲淹的座师和多年好友,又在太后执政时期和吕夷简共事多年,又是官家极为亲厚的帝师。</P>
在这复杂的局面下,晏殊从不轻易表态,部分是因为他性格内敛谨慎,不愿与人起冲突,也更是因为他特殊的身份,朝臣想要从他的表态中揣摩官家的态度——而他确实也屡次在需要弥合矛盾的时候,通过各种方式间接地转达天子的愿望,转达彼此之间的善意。</P>
旧臣、新臣,理想、现实,谏议、宰执,革新、保守,都在他的调和之中。</P>
“君子和而不同,俱为国事。”</P>
范仲淹的主张得到了新锐改革派臣子的一致拥护,他们都非常敬佩范仲淹的一片赤诚一片公心,不满于吕夷简把持朝政。官家也欣赏范仲淹为人和诗文,但是朝政上不得不依赖吕夷简。</P>
最终,改革还是因阻力太大而失败,改革派纷纷被贬。一向旷达洒脱的晏殊,为此伤感地写下:</P>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P>
庆历四年(1044年),晏殊要把欧阳修贬到河北任转运使时,谏官们提出反对意见,并上《乞留欧阳修扎子》,说“任修于河北而去朝廷,于修之才则失其所长,于朝廷之体则轻其所重”。但晏殊不为所动,坚持要贬谪欧阳修。</P>
晏殊这是吸取了庆历新政中被认定为为朋党的教训,为了避嫌,不得已而为之之举。其实,也是保护欧阳修。毕竟,远离斗争中心才是暂时安全的。</P>
谏官们却不管这些,孙甫、蔡襄以“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为由而联名弹劾晏殊。</P>
这下,又勾起了宋仁宗那根极为敏感的神经,他准备给晏殊加重罪。</P>
晏殊的门生、“红杏尚书”宋祁当时为翰林学士,他在宋仁宗面前据理力争,要求不以“欺君之罪”处罚,而以“广营产以殖货,多役兵而规利”的理由来治罪,这样,即避开了宋仁宗的心病,只以贪污受贿来处理,又使晏殊罪名较轻。</P>
虽说轻,晏殊也就此被罢免了宰相之职,以工部尚书的身份知颍州(今安徽阜阳)。</P>
晏殊到来之前,颍州是个偏陋“小郡”。但是,这位“宰相太守”的到来,给这个“小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P>
晏殊接手续建前任遗留工程——颍州西湖书院。西湖书院自前任太守蔡齐开建,到晏殊时,仍未竣工,晏殊接着建设,直到晏殊离开颍州,西湖书院的建设工程仍未了结。再接着干的是欧阳修,前后大约三十年,终于将这个占地约两百亩的书院建成,有大成殿、讲学堂、藏书馆等设施,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书院,为颍州子弟读书受教提供了便利条件。</P>
接着,晏殊在颍州西湖北渚,修建了一座三层的“出祖”楼阁。何谓“出祖”?古人外出时,为了确保出行安全,要祭拜各路路神。后来,很多官员出行,也都祭拜路神。出行祭拜的行为,为“出祖”;祭拜的场所,如果是个亭子,那就叫“出祖亭”;如果是个庙宇,那就叫“出祖庙”。晏殊建的这个三层阁楼,当时叫“清涟阁”。淡化求仙拜神的色彩,文雅一些。</P>
在清涟阁西侧,晏殊还发动颍州百姓修了一条泄水沟渠,时人称“西溪”,让西湖的水涨则外泄,枯则吸蓄,不致天雨则涝,不雨则旱,使颍州百姓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