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弥远擅权(1 / 2)

南宋嘉定十七年、金正大元年八月,在位长达三十年的宋宁宗驾崩。在此之前,南宋一直处于史弥远的独裁之下。

嘉定七年十一月,由于对史弥远对金政策不满,起居舍人真德秀自请外放离开了朝廷,原本政敌离朝史弥远以为可以顺利执行自己对金议和的政策,可没想到一方面金国实在是不给力,拖延了几年没给岁币之后金军一直组织不起来有效的军事威慑力,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不再给岁币;另一方面国内对金抗战情绪高涨,到了嘉定十二年五月更是爆发了太学生伏阙上书的群体事件,舆论压力逼得史弥远不得不对金采取强硬政策。

内外环境之下,史弥远主持的南宋朝廷还分别在嘉定十年和嘉定十二年针对金军南侵搞了两次北伐,虽然北伐都无疾而终,但总归与金军打的有来有回,不再处于宋金战争早期单方面挨打的局面。

国内大权独揽,国际上与金国的较量不落下风,史弥远似乎已经功勋卓着高枕无忧,然而嘉定十三年太子赵询病死,改变了朝中的政治格局。

宁宗曾经先后有过好几个儿子,但后来全部都夭折,宁宗自己亲兄弟赵梃早夭,叔叔赵恺儿子也早夭,等于到了宁宗这一辈,孝宗子孙全部断绝。孝宗一脉虽然断了,但宋朝的传承依然要继续,早在庆元四年便在宗室中挑选了赵德昭九世孙赵与愿进宫收为养子,并赐名赵日严,后又改名赵珣。

赵询进宫时年仅六岁,为了皇子健康成长,必须要有个德才兼备的老师,当时韩侂胄为赵询精心挑选了史弥远作为老师,后来发生的一切我们都知道了,史弥远反戈一击诛杀韩侂胄,接着登上相位把持朝政成为一代权奸。

虽然与后宫杨皇后和外戚杨次山结成了政治同盟,但归根究底,史弥远最大的根基就是皇子赵询,师徒二人互为政治靠山,开禧三年十一月诛杀韩侂胄之后不久,就在当月,在史弥远和杨皇后的运作下,宁宗便下诏册封赵询为皇太子。

就这样,韩侂胄死后,史弥远和赵询都得到了巨大的政治利益,二人的政治同盟关系也愈加牢固,尤其是在钱象祖遭罢相后,史弥远成为独相,同时代表太子东宫的利益,再加上杨皇后支持,两股政治势力力挺,想不稳都难。

可嘉定十三年八月,二十九岁的太子赵询病死,史弥远最大的台柱子倒了。

封建王朝太子就是国本,太子缺位则国本动摇,既然现任太子没了那就只能再立新太子,外藩入继大统这业务南宋朝廷熟练,经过层层海选,嘉定十四年六月,秦王赵德芳九世孙赵竑进宫被宁宗收为皇子。

相对于宁宗而言,赵竑的血脉离得比较远,之所以很快能够选定其入宫是因为赵竑曾被沂王收为养子,从名义上与宁宗血脉最亲近。

这个沂王就是曾经深受孝宗宠爱的皇孙赵柄,其父是被孝宗废长立幼越过的魏王赵恺,被光宗防了一辈子的魏王赵恺。魏王一脉到了赵柄这里人丁凋零,生不出儿子断了子嗣,朝廷为其过继了宗室男丁作为嗣子有个传承,不想就这么一个无心之举,让赵竑有了入继大统的机会。

赵竑就这么入宫了,他不知道前方等待自己的究竟是皇位还是陷阱。

虽然当时史弥远把持了朝政,朝中百官多为其党羽,可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就算是韩侂胄活着的时候都敢对金国亮剑,换了史弥远上来了好了,天天畏首畏尾,金国都被蒙古打成筛子了还是不敢大举北伐,反而在国内采取高压管控,打击政敌排除异己,在民间风评差得很。

赵竑是从民间来的皇子,对史弥远这种形象十分了解,史弥远猜到赵竑会对自己有意见,于是就在赵竑进宫之初就派了个精通音律的侍女前去侍奉,名为侍奉实为监视,时间一长,果然打探到了不少消息,原来赵竑确实对史弥远很是反感,多次表示自己即位后要将其贬官外放,要么外放到岭南,要么外放到崖州。

岭南、崖州那是什么地方,从北宋开始只要被贬到这些地方基本上半条命就没了,史弥远得到消息后大惊,为了自保急忙差人给赵竑进奉大量奇珍异宝希望可以博得未来储君的好感,没想到收到宝物后赵竑不但不领情,还趁着酒劲将珍宝一一砸碎,根本不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