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月,姗姗来迟的美国人终于登场了,哈佛大学的华尔纳知道自己来得太晚了,别说肉了,连汤都不可能剩下了,但是怎么也要捞点好处才甘心。他先是用低价从王道士手里买了尊唐朝的彩塑菩萨像,接着又给了王道士70两银子取得他的默许后,偷偷地用一种特制的胶布破坏性地剥离了26块精美的唐代壁画,看着弄得一塌糊涂的壁画,总算有点失望地回去了。
看着被破坏得大量壁画,百姓们火大了,虽然王圆箓说自己没发现,但是老百姓不信,说你王圆箓就是失职,县令陆老爷也是个混蛋,必须得给个说法。人家县太爷可是不怕这些刁民,王道士这小身板儿必须得害怕啊,干脆我装疯得了,也难为他了,一装就是好几年。
令人气愤的是,1925年,这位华尔纳又跑来了,而且打算整次大的,把看得上眼的壁画全剥走,所幸被当地居民发现后赶走了。
1930年,斯坦因又跑来了,此时国内已经群情激愤,再加上政府的干预,斯坦因只好停止了所谓的考察。1943年,81岁的斯坦因应邀前往阿富汗访问,10月19日到达卡布尔,十天后病死并安葬在那里。
历史上对于斯坦因评价褒贬不一,耶鲁大学芮乐伟说过,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用现代的标准来评判斯坦因”。无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位探险家、考古学家,在敦煌文物的研究方面称得上是第一人。在英国人眼中,他还是一位传奇性的冒险家,所获的主要荣誉包括:
英国皇家亚洲学会颁发金质奖章;英国牛津大学颁发荣誉博士学位;英国剑桥大学颁发荣誉博士学位;比利时学术院荣誉会员;英国女王授予的勋爵;印度总督授爵;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授予“发现者金质勋章”……
至于伯希和,1909年12月回到法国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名流400多人欢聚巴黎大学,为他举办了隆重的报告会。他带回来的这些宝物,分别收藏在巴黎国家博物馆和吉美博物馆中。令中国人无言的是,在吉美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个精美的小盒子,里面并不是什么珍宝,也不是什么文物,而是一点点沙子,这就是伯希和探险回来后从靴子里抖出来的。
1931年日军占领东三省的那一年,王道士也辞世了,时间是6月3日。两个徒弟,应该还有一个徒孙把他埋了,就在莫高窟前、党河对面。百日后,弟子们给王道士立了个碑,看着不远处几座已显破旧的佛塔,两个徒弟蹲在坟前,一边吸着老旱烟一边讨论着一个话题,敢不敢给师傅也立个塔?
之所以有这点顾虑,主要是怕老百姓们还揪住几年前壁画被盗那件事不放。商量了一晚后,二人决定先征求一下各方的意见。经过几天的奔走,还算不错,得到了各方的谅解,于是修起了这座因余秋雨而着名的道士塔,有了余秋雨的那篇文章。
道士塔至今已经在莫高窟前矗立了九十多年,还算完好,它的存在,是不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年百姓对他的认可呢?
王道士的死,丝毫不影响外国人对敦煌的兴趣。1936年,英国人巴慎思来盗取壁画,被当地村民抓住,可见这片神奇的土地是有多么大的吸引力。
最后,再探讨一下藏经洞有什么宝物,是什么时候、是谁、为什么放进去的?
先说时间和人物。
史学界有两种主流的说法,其一是避难说。
宋景德三年(1006年),敦煌西部的于阗王国被一个大概是叫做黑韩国的王时朝所灭。消息传到敦煌,三界寺的僧人们极为惊慌,大家聚在一起一商量,我们跑吧,于是就把几个世纪积累下的五万多卷经卷等宝物全都藏在这个洞窟中后封闭起来,然后大家就各自逃难去了。
不过这种说法有个问题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什么呢?首先那个黑韩国并没有继续东进,直到三十年后的1036年西夏攻打敦煌,这三十年间僧人们为什么没有回来?另外,西夏也是个信佛的王朝,自然不会为难和尚喇嘛。如果说前三十年他们不敢回来,那么从此以后一直没有回来吗?一直没人去取回那些珍贵的经卷吗?
当然,避难说还有一些解释不清楚的地方,所以学者们又提出另一种假设,废弃说。大概意思是敦煌周边的寺庙统一组织了一次大扫除,大家都注意啦,谁家有什么没用的东西,什么旧书烂本子什么的都集中一下,咱们找一个地方集中处理一下。于是各寺庙赶紧把占地方的一些东西送了过来,然后就有了这个藏经洞。
个人感觉,所谓的废弃说听起来咋有点不靠谱呢?谁闲着没事组织这个活动,还把破烂用白布包好,整齐地封存起来?挖下坑埋起来更合理一点吧。
总之,不管是谁,为了什么把这批东西藏好后,就再也没回来过,以至于沉睡了九百多年。
再说说藏经洞中都有什么宝贝。
最多的当然是写本、佛画,大多数是以卷轴装为主,还有梵箧装、经折装、蝴蝶装、册子装和单页等多种形式,其他还有一些拓本、印刷本和刺绣本,绢幡佛画,以及古木刻印刷品,铜和木制的佛家法器等物件。